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以三江平原丘陵区佳木斯市孟家岗林场的长白落叶松人工幼龄林(17年生)为对象,设置5种长期、多次、不同强度的间伐试验:2次高强度间伐( L1,35.6%~43.4%)、2次中强度间伐( L2,23.1%~24.3%)、3次中强度间伐(L3,15.3%~23.8%)、4次低强度间伐(L4,5.8%~17.1%)和对照(CK,历次间伐时仅移出枯立木)。通过5种处理后幼龄林生长至成熟林时(56年生)生态系统各组分碳储量调查,结合1974—2013年历次间伐木和枯死木碳储量,从枯死木、间伐木和成熟林活立木生物量碳、土壤碳、生态系统碳分配和林分累计固碳量方面,评价长期间伐对落叶松人工林碳储量的影响。间伐不仅能够明显降低成熟林累计枯死木生物量碳,由CK处理的40.3 t/hm2降低至8.3(3.1~14.1)t/hm2,而且能够提供32.8(21.9~50.1)m3/hm2的间伐材和10.4(6.9~13.8)t/hm2的生物量碳用作生物质燃料。间伐虽然降低成熟林枯枝落叶层碳储量(比CK降低14.8%),但能增加矿质土壤碳储量(比CK提高5.6%),尤其是L3处理后矿质土壤碳储量明显增加(比CK提高15.5%);间伐没有改变成熟林活立木生物量碳和生态系统碳储量分配特征(林分尺度活立木生物量碳中树干、树根、树枝、树皮和树叶比例依次为67.7%~68.7%、17.5%~18.0%、6.8%~7.0%、4.8%~4.9%和2.2%~2.3%。生态系统碳储量中活立木、0~30 cm矿质土壤层、枯枝落叶层、枯立木、灌木层和草本层所占比例依次为69.7%~72.0%、24.7%~27.7%、1.5%~2.2%、0~1.3%、0.1%~1.3%和0.1%~0.2%);但能提高地下碳储量(活立木和枯立木树根+矿质土壤层+枯枝落叶层+灌木层+草本层)占生态系统碳储量比例(间伐为40.5%~42.4%,CK为40.0%),降低树干、树枝和树皮之和所占比例(间伐为56.0%~57.9%,CK为58.3%),维持针叶比例恒定(1.6%)。成熟林主伐时,仅利用干材而枝桠留地时,能使活立木生物量碳的26.5%~27.4%留存于林地( CK为27.7%),而将枝桠随树干一起移出系统时,能使活立木碳储量的19.7%~20.3%( CK 为20.5%)、生态系统碳储量的42.1%~44.0%( CK 为41.7%)留存于系统。落叶松幼龄林(17年生)多次间伐后至成熟林时(56年生)活立木生物量碳、生态系统碳储量和林分累计固碳量能够恢复至CK相近似水平,分别仅比CK降低1.7%(-4.3%~1.5%)、1.7%(-5.9%~1.4%)和1.1%(-4.0%~0.8%),L3和L4处理,尤其是L4处理在上述指标方面甚至高于CK 处理1.5%、1.4%和0.8%。5.8%~23.8%的3~4次中、低强度抚育间伐至成熟林时既可提供间伐材和生物质燃料又能维持高的活立木生物量碳、生态系统碳储量和林分累计固碳量。
推荐文章
抚育间伐对落叶松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抚育间伐
落叶松人工林
影响
抚育间伐对兴安落叶松天然林乔木层碳储量的影响
兴安落叶松
碳储量
抚育间伐
乔木层
落叶松人工林抚育间伐技术的研究
落叶松
人工林
抚育间伐技术
抚育间伐对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碳、氮及其组分的影响
落叶松人工林
间伐
碳组分
氮组分
微生物生物量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影响
来源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长白落叶松 间伐 生物量 土壤碳 碳储量 碳分配 固碳量
年,卷(期) 2016,(12) 所属期刊栏目 林 学 Forest Sciences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13
页数 13页 分类号 S753.52+2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3332/j.1000-1522.2016001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孙志虎 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 42 789 17.0 27.0
2 陈祥伟 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 89 1591 24.0 35.0
3 王秀琴 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 1 22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24)
共引文献  (695)
参考文献  (4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2)
同被引文献  (163)
二级引证文献  (36)
197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2(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3(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5(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6(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9(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0(11)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1(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2(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3(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4(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5(7)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6(10)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7(9)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8(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6)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2(9)
  • 参考文献(7)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3(7)
  • 参考文献(7)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5)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9)
  • 引证文献(8)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9(27)
  • 引证文献(9)
  • 二级引证文献(18)
2020(19)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7)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长白落叶松
间伐
生物量
土壤碳
碳储量
碳分配
固碳量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月刊
1000-1522
11-1932/S
大16开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18-91
197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848
总下载数(次)
8
总被引数(次)
7061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