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养分的回流与利用是树木保持营养、提高适应能力的最重要策略之一,对于土壤养分贫瘠地区树木的生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云南松对贫瘠低 P 土壤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以滇中高原玉溪磨盘山区域内立地条件一致的3个不同林龄(15、30和45 a)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林为对象,采用“微波消解-ICP-AES”法和碱解扩散法对其针叶中N、P、K、Mg、Ca和Fe等6种养分元素的含量、养分回流及利用效率特征进行了分析,从养分循环利用角度探讨云南松对贫瘠低P环境的适应机制。结果表明,(1)云南松对养分元素的吸收存储与其利用效率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在针叶中含量高、吸收储存能力强的元素其利用效率相对较低,反之,其利用效率相对较高。针叶中Ca和N的含量都较高,其利用效率均较低,而P和Fe(微量元素)含量均较低,其利用效率却较高。N与Fe的含量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994,P=0.005)。(2)不同林龄凋落叶中Ca、Fe的含量均大于鲜叶,Ca、Fe在落叶中出现明显富集,富集率随林龄增加而降低;除45年生云南松Mg有回流(6.6%)外,15年生和30年生均出现少量富集,其利用效率随林龄增加而降低。(3)不同林龄针叶中N、P和K均出现明显的回流,回流率与其利用效率之间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不同林龄N和K的回流率均高于30%,P的回流率(8.71%~61.49%)和利用效率(2028.64~4179.20 g·g-1)较高且随林龄的增加均不断提高,这是云南松对贫瘠低P环境适应的一种重要机制,研究进一步验证了云南松是低P贫瘠环境中的优良造林树种。
推荐文章
滇中高原5种森林类型凋落物及营养元素储量研究
滇中高原
森林凋落物
营养元素
干旱对滇中高原典型植物含水量的影响
干旱胁迫
叶片含水量
抗旱性
滇中高原云南松人工林营养元素积累及其分配格局
云南松人工林
营养元素
积累
分配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滇中高原云南松养分的回流及利用特征研究
来源期刊 生态环境学报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滇中高原 云南松 养分回流 养分利用效率
年,卷(期) 2016,(7)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164-1168
页数 5页 分类号 X171.1
字数 4213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6.07.010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邵军 西南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8 227 8.0 14.0
2 廖周瑜 西南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10 58 5.0 7.0
3 惠阳 西南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 10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87)
共引文献  (352)
参考文献  (2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7)
同被引文献  (82)
二级引证文献  (13)
195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2(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83(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84(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85(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86(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87(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1988(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89(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0(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1(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5)
1992(2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9)
1993(1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6)
1994(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5(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6)
1996(1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6)
1997(2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9)
1998(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9(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00(17)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1(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2(1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03(1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4(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1)
2005(1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06(20)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07(1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08(1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09(16)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10(1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11(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2012(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13(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4(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4)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9(9)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7)
2020(7)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5)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滇中高原
云南松
养分回流
养分利用效率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生态环境学报
月刊
1674-5906
44-1661/X
大16开
广州市天河区天源路808号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
46-272
199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290
总下载数(次)
27
总被引数(次)
15235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