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不同尺度研究表明,碳质主要以五种方式赋存于汶川地震断裂带中:①断层角砾内部、未受破坏的初始赋存状态;②断层泥中弥散状分布的棱角状碳质碎屑;③滑动面两侧碳质脉;④碎裂岩化碳质脉,其分支灌注断层泥和断层角砾带裂隙;⑤地震主滑移面石墨晶体.碳质同位素δ13C值范围为-26.6‰~-23.4%,激光拉曼光谱分析表明碳质(不包括石墨)仅遭受不超过250℃或沸石至葡萄石-绿纤石相的变质作用,以及断层角砾中保留碳质沉积层理,均说明断裂带碳质来源于断裂带围岩,即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碳质不同赋存状态形成机制:①初始赋存状态是成岩作用的结果;②弥散状分布的棱角状碳质碎屑是断层活动机械破坏的结果;③碳质脉是断层滑移过程中,围岩碳质层(如煤线)被挤压进入断裂带,沿断层面形成的拖尾构造;④地震过程中,快速断层活动使碳质脉碎裂岩化,并挤压注入构造裂隙;⑤石墨则是低结晶度碳质受同震摩擦加热石墨化的结果.碳质揭示了汶川地震断裂带断层活动过程信息,尤其是与地震有关的信息:①同震滑移产生的摩擦热异常仅限于非常狭窄(mm级)的范围内,绝大多数断裂岩碳质并未记录到摩擦热影响;②显微构造特征表明低结晶度碳质本身并未起到弱化断层的作用,但经摩擦加热石墨化形成的石墨将导致断层强度显著降低;③汶川地震断裂带切割多层富含碳质的烃原岩,碳质富集现象和石墨弱化机制可能在近地表层位(深度<10km)汶川地震断裂带普遍存在.
推荐文章
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活动特征
汶川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
GPS监测
运动速度
汶川Ms8.0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地壳应力场及其构造意义
龙门山断裂带
汶川8.0级地震
构造应力场
震源机制解
地应力
汶川地震主滑移带(PSZ):映秀—北川断裂带内的斜切逆冲断裂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WFSD)
汶川地震主滑动带(PSZ)
岩心
映秀—北川断裂带
龙门山
龙门山中段彭灌断裂带汶川Ms8.0地震同震破裂断层识别及其浅、表构造特征
地震解释
轴面分析
地表破裂
同震破裂断层
彭灌断裂带
龙门山中段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汶川地震断裂带碳质来源、赋存特征及构造意义
来源期刊 地质学报 学科
关键词 碳质 赋存状态 来源 形成机制 构造意义 汶川地震断裂带
年,卷(期) 2016,(10)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567-2581
页数 15页 分类号
字数 10121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海兵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57 2309 23.0 47.0
5 刘江 11 22 3.0 4.0
7 司家亮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7 97 5.0 7.0
9 刘栋梁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5 39 4.0 5.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27)
共引文献  (207)
参考文献  (2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34)
二级引证文献  (6)
197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5(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6(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7(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0(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1(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2(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3(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5(11)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6(1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7(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8(5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54)
2009(2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1)
2010(11)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8)
2011(7)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2(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3(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14(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5(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9(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20(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碳质
赋存状态
来源
形成机制
构造意义
汶川地震断裂带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地质学报
月刊
0001-5717
11-1951/P
大16开
北京阜成门外百万庄路26号
2-113
192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761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7896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