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为了研究不同植物的光合特性,用LI-6400-40B荧光仪同时测量了葎草(Humulus scandens)、白泡桐(Paulownia fortunei)、龙葵(Solanum nigrum)的电子传递速率和光合作用对光的响应曲线.利用植物光合电子流对光响应和光合作用对光响应的机理模型研究了这3种植物光合特性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葎草的叶绿素含量最低,但其捕光色素分子的本征光能吸收截面最大;白泡桐的叶绿素含量是龙葵的1.2倍,但这两种植物的最大电子传递速率没有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龙葵的捕光色素分子的本征光能吸收截面要比白泡桐大,而它处于激发态的最小平均寿命要比白泡桐短,且龙葵的电子利用效率要比白泡桐大.此外,捕光色素分子的有效光能吸收截面和处于激发态的捕光色素分子对光响应曲线的差异也有可能影响它们的光合特性.
推荐文章
亚热带10种蕨类植物光响应模型拟合及光合特性研究
蕨类植物
光响应模型
光合特性
亚热带
不同水分供应对甘薯叶片光合与荧光特性的影响及其光响应模型比较
甘薯
水分供应
光合特性
荧光特性
光响应曲线模型
光合电子流对光响应机理模型在超级晚稻 光合特性研究中的应用
光合特性
光合电子传递速率
捕光色素
超级晚稻
不同种源地狼牙刺的光合光响应曲线及其模型拟合
狼牙刺
光合作用
光响应曲线
模型拟合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基于光响应机理模型的不同植物光合特性
来源期刊 生态学杂志 学科
关键词 光合作用 光合特性 机理模型 光合电子利用效率 有效光能吸收截面
年,卷(期) 2016,(9) 所属期刊栏目 方法与技术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544-2552
页数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3292/j.1000-4890.201609.03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闫小红 井冈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63 562 12.0 19.0
3 叶子飘 井冈山大学数理学院 38 1642 14.0 38.0
4 胡文海 井冈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9 314 10.0 17.0
5 段世华 井冈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9 233 7.0 1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516)
共引文献  (387)
参考文献  (4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4)
同被引文献  (221)
二级引证文献  (18)
1949(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6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3(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6(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7(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9(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1(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2(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5(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6(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7(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8(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9(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1(1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02(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0)
2003(1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04(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0)
2005(2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2)
2006(26)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3)
2007(3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8)
2008(39)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36)
2009(21)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10(31)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9)
2011(21)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12(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13(142)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137)
2014(12)
  • 参考文献(7)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5(6)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4)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10)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5)
2020(18)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13)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光合作用
光合特性
机理模型
光合电子利用效率
有效光能吸收截面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生态学杂志
月刊
1000-4890
21-1148/Q
大16开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8-161
198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7755
总下载数(次)
30
总被引数(次)
16175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