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对于大型的二维相扫雷达天线阵列,数字波束形成通常在子阵上完成,以减少数字接收机的数量并降低成本.基于子阵级数字波束形成,文中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自适应信号处理架构,在低成本的情况下,同时抑制多个主副瓣干扰,并保持对目标的单脉冲测角精度.首先,每个子阵内部形成非自适应的波束并转化为数字输出;再利用行和列波束的分维特性,在子阵级形成自适应波束,进行干扰抑制处理;最后,分别将各个行或列波束合成为全阵列的俯仰或方位和差波束,用于目标的单脉冲测角.与传统的四通道抗主瓣干扰相比,该方法在合成和差波束前,基于子阵级数字波束完成自适应干扰的抑制.因此,充分利用了有限的自由度,挖掘了子阵级数字阵列抗同时多个主副瓣干扰的能力.还结合相控阵雷达实例,给出了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总的来说,所提出的阵列信号处理架构,在降低系统复杂度和成本的同时,大大提高了雷达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推荐文章
一种子阵级DAR同时多波束拟合测角方法
数字阵列雷达
同时多波束
拟合测角
单脉冲测角
工程化应用
基于非均匀子阵的双和/三差通道同时抑制主副瓣干扰
降维
自适应单脉冲
主副瓣干扰
辅助波束
维纳滤波
数字阵列雷达抗多个主副瓣干扰方法的性能比较
数字波束形成
主副瓣干扰抑制
单脉冲测角
性能比较
基于SOCP理论的子阵级干扰多波束形成方法
数字波束形成
二阶锥规划
多波束干扰
优化设计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子阵级数字波束形成抗多主副瓣干扰及测角技术
来源期刊 现代雷达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子阵级数字波束形成 多干扰抑制 单脉冲测角
年,卷(期) 2016,(12) 所属期刊栏目 DBF在现代雷达中的应用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2-26,55
页数 6页 分类号 TN973
字数 3829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6592/j.cnki.1004-7859.2016.12.00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郁文贤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智能探测与识别重点实验室 70 351 10.0 14.0
2 舒汀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智能探测与识别重点实验室 24 77 6.0 7.0
3 陈新竹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智能探测与识别重点实验室 6 19 3.0 4.0
4 余啟波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智能探测与识别重点实验室 5 12 2.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5)
共引文献  (42)
参考文献  (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7)
同被引文献  (16)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8(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4)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子阵级数字波束形成
多干扰抑制
单脉冲测角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现代雷达
月刊
1004-7859
32-1353/TN
大16开
南京3918信箱110分箱
28-288
197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197
总下载数(次)
19
总被引数(次)
3276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