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观察新医微创技术——针挑疗法对功能逆行射精症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36例功能逆行射精症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19例)和对照组(17例).观察组采用针挑疗法,针挑点取骶丛神经刺激点(双)、腰1神经旁刺激点(双)、枕大神经点(双)和关元穴,每周1次;对照组口服盐酸米多君片治疗,每天3次,均治疗9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睾酮(testosterone,Tes)和雌二醇(Estradiol,E2)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47%(17/19),优于对照组的47.06%(8/17,P<0.05).观察组LH、Tes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均P<0.01),E2较治疗前下降(P<0.01);对照组Tes较治疗前上升(P<0.05),E2明显下降(P<0.01);两组治疗后血清LH、Te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针挑疗法对功能逆行射精症的治疗有优势,可能与刺激腰骶神经可强化骨盆底肌群和尿道括约肌的功能及性腺轴调节有关.
推荐文章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针挑治疗功能逆行射精症临床研究
来源期刊 中国针灸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功能逆行射精症 针挑疗法 黄体生成素 睾酮 雌二醇 随机对照试验
年,卷(期) 2016,(2) 所属期刊栏目 疗效验证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53-156
页数 分类号 R246.9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3703/j.0255-2930.2016.02.01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徐浩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医针挑科 97 488 11.0 16.0
2 陈栋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医针挑科 34 227 9.0 13.0
3 章岳娟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医针挑科 22 158 7.0 11.0
4 钟键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医针挑科 8 80 5.0 8.0
5 王刚伟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医针挑科 8 69 5.0 8.0
6 马继远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医针挑科 5 29 3.0 5.0
7 胡雷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医针挑科 4 17 2.0 4.0
8 冼峰 6 19 3.0 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1)
共引文献  (42)
参考文献  (1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4(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5(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6(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功能逆行射精症
针挑疗法
黄体生成素
睾酮
雌二醇
随机对照试验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针灸
月刊
0255-2930
11-2024/R
大16开
北京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2-53
198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9027
总下载数(次)
22
总被引数(次)
13203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