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分析矿渣型泥石流源区不同类型土体的入渗特性及差异,为矿渣型泥石流源区的流域水文过程分析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方法]以小秦岭金矿区大西岔泥石流沟为研究流域,通过野外双环原位试验,分别测定大西岔沟源区的新矿渣,堆积1a的矿渣,堆积4a的矿渣,耕地和草地这5种不同类型土体的入渗特性,并以霍顿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了拟合率定。[结果]通过试验数据分析发现,新矿渣的初始入渗率最大,而堆积4 a的矿渣入渗率最小;稳定入渗率方面,耕地的稳定入渗率最大,达到了0.062 mm/s。[结论]土体的初始入渗速率由土体密实度决定;而土体的稳定入渗率则由土体的级配特性所决定。
推荐文章
自然泥石流与矿渣泥石流复合效应与防治对策
自然泥石流
矿山泥石流
复合效应
防治
后沟
不同土体厚度的泥石流启动研究
泥石流
模型槽
土体厚度
流量
基于离散元的矿渣泥石流运动过程研究
矿渣型泥石流
颗粒流
启动
降雨强度
力学特征
典型地震扰动区泥石流堆积体工程特性及其启动机制
地震扰动区
泥石流
松散堆积体
工程特性
强度
临界含水率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矿渣型泥石流源区土体的入渗特性
来源期刊 水土保持通报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矿渣 泥石流 双环试验 初始入渗率 稳定入渗率
年,卷(期) 2016,(5) 所属期刊栏目 试验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96-99
页数 4页 分类号 TV144
字数 4698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5.02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朱兴华 12 34 3.0 5.0
3 庄建琦 9 44 4.0 6.0
9 李亚哲 1 0 0.0 0.0
13 张利勇 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53)
共引文献  (147)
参考文献  (1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4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7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5(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6(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5(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6(1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07(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9(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矿渣
泥石流
双环试验
初始入渗率
稳定入渗率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水土保持通报
双月刊
1000-288X
61-1094/X
大16开
陕西省咸阳市杨凌区西农路26号
52-167
198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888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6230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