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根据采动覆岩移动破坏规律,应用物理模拟、数值模拟、理论分析等方法,研究确定了煤矿采动区地面L型井井位、层位和最优井身结构等参数,并对定向技术、完井工艺、安全抽采技术进行了研究,形成完善的煤矿采动区地面L型井抽采技术,实现了采动区瓦斯连续抽采,为解决上隅角和回风巷瓦斯超限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撑。创立了煤矿采动区地面L型井抽采回采工作面瓦斯的全新抽采模式。抽采周期涵盖工作面回采全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抽采效果。实现了回采工作面采动区地面L型井抽采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高抽巷,缩短了采掘接替周期,降低了成本,可解决上隅角和回风巷瓦斯超限,保障了煤矿的安全生产。优化了CH4、O2、CO、负压等主要抽采参数,形成了监测监控安全抽采技术。煤矿采动区地面L型井在晋煤集团寺河矿投运后,连续抽采6个月,纯量最高达35 m3/min,平均22 m3/min,抽采纯量达3万m3/d,浓度最高达96%,平均78%,累计抽采纯量约350万m3,取得了显著的安全和经济效益。
推荐文章
煤矿采动区地面煤层气井抽采利用优化研究
煤矿采动区
煤层气抽采
优化
晋城矿区采动区煤层气地面井抽采技术试验
地面井
煤层气抽采
采动影响区
套管损坏
防护措施
煤矿区煤层气地面井抽采技术的适用性研究
煤层气
地面井抽采技术
抽采试验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寺河矿区地面采动区L型煤层气井抽采技术研究
来源期刊 能源技术与管理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采动区覆岩移动破坏规律 井位 层位 井身结构 代替高抽巷
年,卷(期) 2016,(3) 所属期刊栏目 专 论 与 综 述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9
页数 4页 分类号 TD712+.624
字数 2727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2-9943.2016.03.00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陈金华 8 46 4.0 6.0
2 孙海涛 18 109 6.0 9.0
3 赵小山 6 19 2.0 4.0
5 李国富 7 62 4.0 7.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1)
同被引文献  (37)
二级引证文献  (33)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8)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8(20)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16)
2019(9)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7)
2020(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采动区覆岩移动破坏规律
井位
层位
井身结构
代替高抽巷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能源技术与管理
双月刊
1672-9943
32-1735/TD
大16开
江苏省徐州市
197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913
总下载数(次)
6
总被引数(次)
1411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