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从麻醉诱导期开始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妇科腔镜手术患者氧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采用间歇正压通气(IPPV)模式,氧浓度为100%,氧气流量2 L/min,吸呼比为1∶2。A 组:从诱导期(即自主呼吸消失后,予面罩机械通气5 min)开始全程通气模式:VT 6 ml/kg,RR 16次/分,PEEP 为5 cm H 2 O,每30分钟给予一次手法肺复张(手控通气,气道压力维持40 cm H 2 O,持续30 s);B 组:诱导期通气模式:VT 10 ml/kg,RR 10次/分,插 管 后 通 气 模式:VT 6 ml/kg,RR 16次/分,PEEP 5 cm H 2 O,每30分钟给予一次手法肺复张;C 组:全程通气模式均为 VT 10 ml/kg,RR 10次/分。记录插管前(T0)、气腹后(T1)、手术开始30 min(T2)、60 min(T3)、放气腹(T4)时的气道峰压(Ppeak)、平均气道压(Pmean)、计算肺顺应性(CL),并在 T0、T1、T3、清醒拔管后吸空气5 min(T5)时抽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OI)及肺内分流率(Qs/Qt)。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与住院天数。结果与 T0时比较,T1~T4时三组 Ppeak 和 Pmean 均明显升高,C 组 Ppeak 明显高于 A 组和 B 组(P <0.05),T2时 C 组 Pmean 明显高于 A 组和 B 组(P <0.05);三组 CL 在气腹后明显降低(P <0.05),T3和 T4时 C 组明显低于 A 组和 B 组(P <0.05);三组 PET CO 2在气腹后明显升高,T2~T4时 C 组明显低于 A 组与 B 组(P <0.05),A 组与 B 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 OI 随着时间延长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拔管后三组均明显降低(P <0.05);三组 Qs/Qt 随着手术进行呈上升趋势,与 T0时比较,三组在 T3时明显上升(P <0.05),C 组明显大于 A 组和 B 组(P <0.05);T5时均明显下降(P <0.05)。术后仅 C 组有1例发生肺部感染。结论与常规通气相比,对接受妇科腔镜手术患者采用保护性肺通气策略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肺顺应性和氧合功能,有利于肺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