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建立毛细管电泳分离麻黄碱与伪麻黄碱的方法。方法分别以甲基化-β-环糊精和羟丙基-β-环糊精为添加剂,采用毛细管电泳法分离麻黄碱和伪麻黄碱。考察添加剂的种类和浓度、缓冲溶液的浓度和pH值、运行电压、有机溶剂对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分离的影响。结果采用甲基化-β-环糊精和羟丙基-β-环糊精为添加剂均可以使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实现分离。前者的最佳分离条件为:分离电压10 kV,25 mmol/L Tris-磷酸缓冲液(pH 2.42)含20 mg/mL甲基化-β-环糊精,此条件下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分离度为1.56,在13 min内获得快速基线分离;后者的最佳分离条件为:分离电压10 kV,25 mmol/L Tris-H3PO4缓冲液(pH 3.00)含50 mg/mL羟丙基-β-环糊精,此条件下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分离度为2.73,在15 min内获得快速基线分离。结论此方法可靠、快速、重复性好,可作为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分离测定的方法。
推荐文章
高效毛细管电泳分离/电导检测麻黄碱和伪麻黄碱
高效毛细管电泳
电导法
盐酸麻黄碱
伪麻黄碱
HPLC法同时测定麻黄中麻黄碱与伪麻黄碱含量
麻黄
麻黄碱
伪麻黄碱
HPLC法
伪麻黄碱生产工艺的考察
伪麻黄碱
生产工艺
考察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毛细管电泳分离研究
来源期刊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麻黄碱 伪麻黄碱 毛细管电泳 环糊精
年,卷(期) 2016,(11) 所属期刊栏目 中药研究与开发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90-93
页数 4页 分类号 R284.2
字数 2926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5-5304.2016.11.02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杨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10 126 5.0 10.0
2 袁瑞娟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34 181 8.0 11.0
3 王雄飞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22 90 6.0 8.0
4 丁月珠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7 38 3.0 6.0
5 乔姗姗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4 7 2.0 2.0
6 何梦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2 19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6)
共引文献  (58)
参考文献  (1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31)
二级引证文献  (6)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2(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20(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麻黄碱
伪麻黄碱
毛细管电泳
环糊精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月刊
1005-5304
11-3519/R
大16开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82-670
199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4042
总下载数(次)
9
总被引数(次)
94012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