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生态学报       
摘要:
进一步探究荒漠植物与AM(arbuscular mycorrhiza)真菌共生关系及其生态适应性,为以蒙古沙冬青为建群种适生区的植被恢复与生态改良提供依据.于2013年6月在内蒙古荒漠带选取以蒙古沙冬青为建群种的3个样地乌海、磴口和阿拉善,从每个样地选择2种主要伴生植物,按0-10、10-20、20-30、30-40、40-50 cm共5个土层采集土样和根样,研究了蒙古沙冬青伴生植物AM真菌空间分布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从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油蒿(Artemisia ordosica)、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和蒙古扁桃(Amygdalus mongolica)4种伴生植物根围土壤共分离鉴定4属25种AM真菌,其中球囊霉属(Glomus)14种,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7种,管柄囊霉属(Funneliformis)3种,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1种,优势菌种为网状球囊霉(Glomus reticulatum),AM真菌属种分布具有不均衡性和地域性.4种伴生植物根系均能与AM真菌形成Ⅰ-型(intermediate type)丛枝菌根,其共生程度和定殖规律具有明显空间异质性.AM真菌种数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AM真菌最大定殖率在10-30 cm土层,最大孢子密度在10-20 cm土层.相关性分析表明,AM真菌菌丝与土壤有机C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易提取球囊霉素(EEG)显著负相关(P<0.05);孢子密度与有机C、碱性磷酸酶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碱解N极显著正相关(P<0.01).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有效P、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和总球囊霉素(TEG)等土壤因子能综合反映内蒙古荒漠带营养状况.TEG和EEG平均含量分别为4.76 mg/g和1.62 mg/g,占土壤有机C平均含量为61.26%和20.8%,说明在贫瘠荒漠环境中球囊霉素是土壤有机碳库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
推荐文章
蒙古沙冬青及其伴生植物AM真菌物种多样性
蒙古沙冬青
伴生植物
AM真菌
高通量测序
群落组成
蒙古沙冬青AM真菌分子特征研究
蒙古沙冬青
AM真菌
遗传多样性
新疆沙冬青AM和DSE真菌的空间分布
AM真菌
深色有隔内生真菌
生态分布
新疆沙冬青
沙坡头地区沙冬青AM真菌的时空分布
AM真菌
时空分布
沙冬青
宁夏沙坡头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蒙古沙冬青伴生植物AM真菌的空间分布
来源期刊 生态学报 学科
关键词 AM真菌 空间分布 蒙古沙冬青伴生植物 内蒙古荒漠带
年,卷(期) 2016,(18)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809-5819
页数 11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5846/stxb201503300609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贺学礼 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00 2820 28.0 40.0
2 胡从从 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6 29 3.0 5.0
3 郭清华 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 20 2.0 2.0
4 王晓乾 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8 54 5.0 7.0
5 陈严严 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5 37 5.0 5.0
6 常辉 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1 15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69)
共引文献  (146)
参考文献  (2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5)
同被引文献  (69)
二级引证文献  (22)
196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0(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6(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4(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5(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6(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7(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8(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0(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1(12)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2(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3(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10)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5(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6(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7(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8(1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9(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10(1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11(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12(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1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4(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6)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8(8)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9(1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2)
2020(9)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5)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AM真菌
空间分布
蒙古沙冬青伴生植物
内蒙古荒漠带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生态学报
半月刊
1000-0933
11-2031/Q
16开
1981-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4991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51689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