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分析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病原菌分布情况,探讨细菌感染在该疾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患者组织块、脓液、分泌物等标本,经培养分离后再鉴定,并用 K -B 法进行相应的药敏试验。结果190例患者中,66例患者标本提示细菌阳性,阳性率为34.8%。其中49例分离出棒状杆菌,占74.2%(49/66),以水生棒状杆菌、微小棒状杆菌为主。通过延长培养时间、改善培养条件、留取脓肿周围组织等方式,棒状杆菌阳性率逐年升高。此外培养阳性率较多的细菌还有表皮葡萄球菌11例(16.7%),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3.0%),铜绿假单胞菌2例(3.0%)。结论棒状杆菌与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发病可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进一步研究棒状杆菌的致病机制,对该病的诊治具有重大意义。
推荐文章
肉芽肿性乳腺炎误诊原因
肉芽肿性乳腺炎
误诊原因
特发性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的影像特点与鉴别诊断
特发性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
磁共振成像
乳腺结核
导管周围乳腺炎
乳腺癌
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分析
肉芽肿性乳腺炎
棒状杆菌
病原菌
药敏试验
细菌感染在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发病中的作用及病原菌分布和药敏性分析
细菌感染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
病原菌
药敏性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细菌学分析
来源期刊 广东医学 学科
关键词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 病原菌 棒状杆菌
年,卷(期) 2016,(16) 所属期刊栏目 临床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454-2456
页数 3页 分类号
字数 2953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刘晓雁 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乳腺科 28 270 10.0 16.0
2 王蕾 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乳腺科 21 101 7.0 9.0
3 罗强 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乳腺科 27 150 8.0 11.0
4 徐飚 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乳腺科 9 55 3.0 7.0
5 赖米林 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乳腺科 7 66 3.0 7.0
6 佟琳 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乳腺科 4 52 2.0 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3)
参考文献  (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7)
同被引文献  (67)
二级引证文献  (34)
199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8)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9(22)
  • 引证文献(7)
  • 二级引证文献(15)
2020(21)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17)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
病原菌
棒状杆菌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广东医学
半月刊
1001-9448
44-1192/R
大16开
广州市越秀区惠福西路进步里2号之6
46-66
196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6055
总下载数(次)
22
总被引数(次)
14404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