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约翰·济慈的《秋颂》和清朝晚期王闿运的《秋晓风日偶忆淇上》都可谓是十九世纪咏秋的名作代表之一。诗中无不包含着对秋天的赞美与歌颂,但是由于不同的民族传统、诗学理论以及个人性格等,虽同样是咏秋,却在情感、创作手法等方面有所不同。济慈的诗注重“自我”的隐蔽,是对“客观感受力”诗学主张的诠释,而王闿运的诗则重在“自我”的张扬;其次,济慈的诗中包含着无限的希望,更为乐观,而王闿运的诗的基调则为悲观;再者,济慈的诗包含着神话的典故,而王闿运的秋诗多为白描。
推荐文章
秋大豆生育规律与栽培技术研究
品种
生长分析
群体结构
产量构成
栽培技术
臭一叶秋碱与一叶秋碱的一般药理学作用比较
臭一叶秋碱
一叶秋碱
惊厥
自主活动
血压
呼吸
榕城秋茶已全面上市
秋茶
上市
批发市场
业内人士
整体质量
铁观音
春花生与秋花生种子活力比较研究
春花生
秋花生
种子活力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秋颂》与《秋晓风日偶忆淇上》比较研究
来源期刊 文学教育(下) 学科
关键词 《秋颂》 《秋晓风日偶忆淇上》 情感 创作手法
年,卷(期) 2016,(7)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者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0-41
页数 2页 分类号
字数 3351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容楠 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4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秋颂》
《秋晓风日偶忆淇上》
情感
创作手法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文学教育(下)
月刊
1672-3996
42-1768/I
16开
湖北省武汉市
38-423
200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1477
总下载数(次)
16
总被引数(次)
849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