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一、技术概述 稻鳖共作主要包括水稻田种稻的同时放养中华鳖模式和池塘养殖中华鳖的同时种植水稻两种模式。通过水稻与中华鳖的种养结合,中华鳖能摄食水稻病虫害,水稻又能将鳖的残饵及排泄物作为肥料吸收,不仅使得水稻的病虫害明显减少,提高了水稻产量,还改良了养殖环境,产出高品质的商品鳖,起到了养鳖稳粮增收的作用。同时,实行稻鳖生态共作,可以大幅度减少甚至完全不用除草剂、农药和化肥,大幅降低了农业生产面源污染,有效地节约了稻田资源投入,而且产出更大,不仅为市场供给了高质量的大米和水产品,更为农户带来了优质鳖、米创品牌、提高综合效益的巨大动力,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符合美丽中国和现代农业建设需求。
推荐文章
稻鳖生态种养核心技术
稻鳖
生态种养
核心技术
稻鳖共生种养结合模式的技术要点
稻鳖共生种养
结合模式
技术要点
"稻鸭渠共作"绿色高效种养模式研究
稻鸭渠共作
农业
种养模式
江苏沿海地区虾稻共作种养模式与关键技术
江苏沿海
虾稻共作
立体种养
生态有机
技术规程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稻鳖共作种养技术
来源期刊 广东农村实用技术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中华鳖 水稻田 种养技术 共作 水稻病虫害 生态效益 池塘养殖 种养结合
年,卷(期) 2016,(1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7-18
页数 2页 分类号 S966.5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中华鳖
水稻田
种养技术
共作
水稻病虫害
生态效益
池塘养殖
种养结合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广东农村实用技术
月刊
广东天河区金颖路31号五山广东省农科院农
出版文献量(篇)
10243
总下载数(次)
4
总被引数(次)
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