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监测血液透析患者不同血管通路再循环的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因素,便于实施护理对策。方法采用Transonic HD02血液透析监测仪分别对2013年1月~2015年5月在我院行血液透析的118例血液透析患者不同血管通路正接及反接时进行再循环的监测,并分析可能影响血液透析患者再循环的相关因素。结果不同血管通路正接时,其再循环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血管通路反接时,动静脉内瘘(AVF)再循环情况较颈静脉管及股静脉管的再循环率低,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动静脉内瘘管与颈静脉管或股静脉管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静脉管与股静脉管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静脉内瘘(AVF)顺穿或反穿时,A-V间距<5cm其再循环情况较A-V间距>5cm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行血液透析时,最好建立动静脉内瘘,进行AVF穿刺时,A-V间距尽量相差5cm或以上,以减少再循环发生率。在AVF不能使用时,可以建立临时血管通路,即颈静脉管或股静脉留置管,但是尽量避免反接,以减少再循环率。
推荐文章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不同血管通路比较
动静脉瘘
半永久插管
人工移植血管
血栓
感染
血液透析通路再循环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
血液透析
再循环率
内瘘
动脉压
静脉压
血液透析患者血液通路再循环的观察及护理效果观察
血液透析
血液通路
再循环
护理效果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血液透析患者不同血管通路再循环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
来源期刊 中国医药科学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再循环 血液透析 血管通路 因素分析
年,卷(期) 2016,(16) 所属期刊栏目 临床医学?泌尿系统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83-185
页数 3页 分类号 R473.5
字数 2618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54)
共引文献  (231)
参考文献  (1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18)
二级引证文献  (2)
1900(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8(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4(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5(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6(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7(6)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9(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再循环
血液透析
血管通路
因素分析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医药科学
半月刊
2095-0616
11-6006/R
16开
北京市朝阳区东四环中路78号楼(大成国际中心B座)708-2室
82-519
201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0746
总下载数(次)
10
总被引数(次)
8000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