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收集脾阴相关古籍及历代中医药名家对脾阴阐述内容,进行系统整理,理清脾阴学说的起源、发展、成熟源流.以期为脾阴虚证的基础研究、临床诊断与治疗等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华医典》为检索数据库进行检索,按纳入标准选出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条文建立数据库,最后采用SPSS 19.0对录入数据进行频数分析.结果:对收录的中医古医籍条文进行整理.共收录了与脾阴有关的228本古医籍中的647条条文,分析了这些条文的出处、成书时期、作者等.结论:对古医籍进行分析得出,脾阴理论奠基于《黄帝内经》和《伤寒论》,唐宋始发其端,金元时期得到进一步充实,在明清时期逐步完善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
推荐文章
中医脾肾相关学说源流探讨
中医
脾肾相关理论
源流探析
中医郁证学说源流探析
郁证学说
源流
发展方向
缪希雍脾阴学说探讨
缪希雍
脾阴学说
首倡
脾中之阴探析
脾阴
脾中之阴
《素问》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脾阴学说发展中医文献源流探析
来源期刊 中华中医药杂志 学科
关键词 脾阴 脾阴学说 文献研究
年,卷(期) 2016,(1)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9-42
页数 4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战丽彬 52 649 15.0 23.0
2 隋华 27 189 8.0 13.0
3 黄一卓 4 9 2.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94)
共引文献  (25)
参考文献  (1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3(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2(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3(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7(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8(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9(1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10(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1(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2(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脾阴
脾阴学说
文献研究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华中医药杂志
月刊
1673-1727
11-5334/R
大16开
北京和平街北口樱花路甲4号
18-90
198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7601
总下载数(次)
17
总被引数(次)
14075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