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医学求是》认为:血证的发生关键在于中气不运,脾胃升降失常.因而在治疗上主张“以脾胃为主持,以升降为运用”,禁用寒凉、滋腻、补涩之品,以防有碍中气运行.脾胃升降理论在祖国传统医学中一直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脾升胃降功能的正常与否深刻的影响着疾病的治疗与转归.脾胃相表里,脾足太阴经从足上行属脾络胃,胃足阳明经从头下行属胃络脾,故脏腑之气各应顺其经脉的走向循行.《素问·五脏别论》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脾气以上行为顺,胃气以下行为顺,一上一下,有升有降,生机不息.在脾胃升降这对矛盾中,脾气升清占主导方面.只有脾胃健运升降有常,才能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故《临证指南》说:“脾宜升则健”,又说:“胃宜降则和”,扼要地总结了脾胃升降机能的生理特点.吴氏对血证理论的独到见解,不失为辨治血证的又一重要法则,丰富了《中医内科学》血证理法方药,对临证开拓思路很有裨益.脾胃升降理论与血证的辩证结合更有益于丰富治疗手段,而从理论到治疗思路的开拓,则能为血证的治疗提供更好的医疗方案.
推荐文章
从脾胃气机升降理论论治慢性肾衰
慢性肾功能衰竭
脾胃
气机升降
通腑降浊
张璐辨治血证特色
张璐
血证
新安医家孙一奎辨治血证学术特色探析
孙一奎
血证
温补
学术特色
新安医家汪机辨治血证特色初探
血证
汪机
石山医案
医学原理
新安医学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脾胃升降理论《医学求是》对血证辨治的精髓
来源期刊 中国保健营养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脾胃升降 血证 医学求是
年,卷(期) 2016,(9) 所属期刊栏目 综述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88-389
页数 2页 分类号 R255.7
字数 2570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段素社 9 34 4.0 5.0
2 周焕荣 9 32 4.0 5.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47)
共引文献  (68)
参考文献  (1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3(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8(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9(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0(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1(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2(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脾胃升降
血证
医学求是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保健营养
旬刊
1004-7484
14-1172/R
大16开
北京市100084-60信箱
82-911
199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08138
总下载数(次)
88
总被引数(次)
43807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