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医学求是》认为:血证的发生关键在于中气不运,脾胃升降失常.因而在治疗上主张“以脾胃为主持,以升降为运用”,禁用寒凉、滋腻、补涩之品,以防有碍中气运行.脾胃升降理论在祖国传统医学中一直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脾升胃降功能的正常与否深刻的影响着疾病的治疗与转归.脾胃相表里,脾足太阴经从足上行属脾络胃,胃足阳明经从头下行属胃络脾,故脏腑之气各应顺其经脉的走向循行.《素问·五脏别论》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脾气以上行为顺,胃气以下行为顺,一上一下,有升有降,生机不息.在脾胃升降这对矛盾中,脾气升清占主导方面.只有脾胃健运升降有常,才能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故《临证指南》说:“脾宜升则健”,又说:“胃宜降则和”,扼要地总结了脾胃升降机能的生理特点.吴氏对血证理论的独到见解,不失为辨治血证的又一重要法则,丰富了《中医内科学》血证理法方药,对临证开拓思路很有裨益.脾胃升降理论与血证的辩证结合更有益于丰富治疗手段,而从理论到治疗思路的开拓,则能为血证的治疗提供更好的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