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社会公众往往将法院对减刑案件的审理指责为'橡皮图章',只有审理之名,却无审理之实。刑罚执行机关对罪犯提请减刑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功利性,过分强调罪犯的劳动改造,将劳动改造成绩等客观表现外化为提请罪犯减刑的主要依据,弱化了对罪犯主观悔改表现方面的考察和证实。这极大地方便了刑罚执行机关对罪犯的监管,却偏离了对罪犯减刑的本质目的。文章以问题为导向,共分为三部分探索法院对减刑案件审理从'橡皮图章'到'实质审理'的转向。第一部分,探讨减刑案件非实质审理的原因。在于法官本身缺乏一种正确的审判思维,未能对罪犯服刑改造的各种情节进行合法、合理的审查适用。就估堆式审判思维进行了分析,阐明其危害,指出在该审判思维下,混淆了减刑案件中对罪犯能否减刑及减刑多少这两个基本问题。第二部分,规范减刑情节适用奠定减刑案件实质审理的基础。着重从罪犯的人身危险性及反映罪犯服刑改造效果的角度出发,类型化罪犯服刑改造过程中的各种客观事实,确立减刑情节体系。并基于这些情节的性质和作用的不同,规范适用,力求实现对罪犯是否确有悔改表现的认定,确定适合罪犯个体的减刑幅度。第三部分,建立起符合减刑案件特点的审判思维和方法,实现对减刑案件的实质审理。转变估堆式审判思维,关键是树立起能否对罪犯减刑的审查思维,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形成对罪犯能否减刑及减刑多少的递进式审判思维。强化对减刑情节的综合运用,注重审判方法,合理适用罪犯的从宽从严情节。全文通过对减刑案件实质审理路径的探索,努力使法院对罪犯减刑裁定权向司法属性回归,实现国家用刑的最大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