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
成功的碳酸盐岩基质酸化是在储层中形成几条主要的酸蚀孔道(蚓孔),穿过井筒附近污染带形成油气渗流的优势通道.储层中蚓孔的分布形态决定酸液的穿透距离及其酸化效果,而酸液的注入速度又会直接影响到酸蚀蚓孔的扩展.选取碳酸盐岩岩心,采用岩心驱替试验研究不同注入速度对蚓孔扩展的影响,通过计算突破体积比寻找碳酸盐岩酸化时酸液的最优注入速度,并通过压降曲线分析酸蚀蚓孔的生长过程.同时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分析酸化前后岩心端面及内部结构特征,用于判断酸液溶蚀类型,寻找到不同溶蚀形态所对应的酸液注入速度界限.结果表明,盐酸质量分数为20%时,开始形成酸蚀蚓孔时的注入速度为2 mL/min,注入速度为3~4 mL/min时酸化效果最佳.
推荐文章
碳酸盐岩井眼酸化解卡液技术研究
四川盆地
元坝地区
超深水平井
卡钻
酸基解卡液
腐蚀
强度
碳酸盐岩裂隙溶蚀扩展试验与模拟研究
溶蚀扩展
溶解速率
欠饱和
碳酸盐岩
溶解动力学
一种泡沫酸对碳酸盐岩油气层的酸化作用
泡沫酸
酸化
防止地层损害
增产措施
碳酸盐岩
碳酸盐岩酸化反应机理分析
碳酸盐岩
酸化
机理
分析
电解质
动力学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基于碳酸盐岩酸化溶蚀形态的酸液最优注入速度界限
来源期刊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学科
关键词 蚓孔 碳酸盐岩 盐酸 酸液注入速度 溶蚀形态
年,卷(期) 2017,(5) 所属期刊栏目 石油钻采工程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17-122
页数 6页 分类号 TE357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3-5005.2017.05.01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齐宁 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 20 121 6.0 10.0
2 董长银 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 42 375 11.0 17.0
3 李柏杨 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 4 9 3.0 3.0
4 方明君 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 3 17 2.0 3.0
5 梁冲 19 44 4.0 5.0
6 陈国彬 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 7 9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0)
共引文献  (57)
参考文献  (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38)
二级引证文献  (0)
196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7(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9(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2(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3(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蚓孔
碳酸盐岩
盐酸
酸液注入速度
溶蚀形态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双月刊
1673-5005
37-1441/TE
大16开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西路66号
1959-10-01
中文
出版文献量(篇)
4211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6519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