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先秦两汉至隋唐时期的医家认为手足口病与心密切相关,正气不足、气候反常与骤变、感受温邪、戾气,经脉瘀阻是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宋金元时期医家对温病、疮疹等发病的病位及特点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将先天因素“胎毒”纳入发病的重要病因,并指出本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认为内有血热,再加上外感风热,兼有寒、暑、湿之气,或时邪疫毒等,内外因素共同影响,导致本病的发生.明清时期的文献指出本病痛位在于脾胃,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本病的病因病机为感受温热、湿热之邪气,或脏腑积热而致,并把经络理论与情志因素纳入其中.此时期对本病的发病特点、证候症状以及注意事项等有了具体的认识,为后来学者留下了参考依据.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小儿的身体素质,均衡饮食,少食肥甘厚腻之品,切忌暴饮暴食,保证充足的活动时间,从而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其次,做好本病的预防工作.
推荐文章
手足口病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概况
手足口病
疾病属性
病因病机
外因
内因
金元医家对中风病病因病机与证治概述
中风病
金元医家
治法
病因病机
中医历代医家对失眠病因病机的认识
不寐
心肾不交
肝失条达
胃气不和
痰瘀阻滞
历代医家对角膜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角膜炎
病因病机
古籍
文献研究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历代医家对手足口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来源期刊 河南中医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手足口病 “胎毒” 脾胃 经络理论
年,卷(期) 2017,(4) 所属期刊栏目 时疫论治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36-637
页数 2页 分类号 R272.925.1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6367/j.issn.1003-5028.2017.04.022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桂菊 88 526 12.0 21.0
2 曹宏 38 371 9.0 18.0
3 齐玉立 2 4 1.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1)
共引文献  (19)
参考文献  (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5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7(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1(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2(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手足口病
“胎毒”
脾胃
经络理论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河南中医
月刊
1003-5028
41-1114/R
大16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东路1号
36-40
197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6776
总下载数(次)
13
总被引数(次)
7874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