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在中医治疗偏寒或偏热证中,单一运用温热药或寒凉药,都可能造成机体的不良反应.中医以通过寒温并用,平秘阴阳等手段提高疗效,减轻纯用寒热药物带来的不适.寒温并用源于《黄帝内经》,立法于仲景,经过后世医家的不断完善与发展,赋予其更加丰富的内涵.本文通过查阅经典古籍,追溯寒温并用理论起源及历史演变,从“发汗退热”、“通阳除热”、“火郁发之”、“甘温除热”等治法来探究热证中的寒温并用法,领悟其原理精髓,意在提高临床疗效,指导临床实践.
推荐文章
胆热肝寒证浅析
胆热肝寒证
口苦
烦恐
小柴胡汤
桂枝甘草汤
《伤寒论》
张仲景
《伤寒论》寒温并用方运用规律探析
《伤寒论》
寒温并用
方剂
规律
寒温并用治疗痹证之探析
寒温并用
痹症
配伍
《伤寒论》上热下寒证探析
《伤寒论》
上热下寒证
清上温下
寒温同施
辨证论治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浅析热证之寒温并用
来源期刊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经典 寒温并用 热证 临证用药
年,卷(期) 2017,(1) 所属期刊栏目 理论探讨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85-87
页数 3页 分类号 R221|R242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3593/j.cnki.51-1501/r.2017.01.08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曾倩 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 122 662 14.0 20.0
2 夏宛廷 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 20 30 2.0 4.0
3 谢亭 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 1 2 1.0 1.0
4 张翼雯 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 1 2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5)
共引文献  (13)
参考文献  (1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8)
二级引证文献  (0)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3(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4(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6(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经典
寒温并用
热证
临证用药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季刊
1004-0668
51-1501/R
16开
四川省成都市十二桥路37号
62-64
1958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618
总下载数(次)
7
总被引数(次)
23214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