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东日本大地震创造了战后日本灾难史上死亡和失踪人数之最.以本·威斯纳提出的"危害×脆弱性=灾难"这一公式为前提,这次大量死亡的灾难不能仅归咎于巨大的自然危害.那么,为何会造成如此巨大的灾难?战后日本所积累的防灾对策及方针(防灾体系)存在哪些问题? 战后日本防灾体系具有以下特征:①科学性;②不断提高的应对突发灾害能力;③以政府为中心的防灾对策;④中央集权的防灾对策. 基于①和②来预判地震的规模和海啸的高度,根据预估的危害推进海啸对策.但是,在地震的规模、海啸的高度、堤岸的基础设施、避难等方面常常会有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造成"超预期"的伤亡.所以,必须重新审视日本防灾体系的①和②.对避难行为的分析表明,以政府为中心,由中央发布警报传达给民众的方式(由上至下方式)不是最有效的.以学校或社区等集体力量来避难更为有效.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防灾体系的③和④. 因此,鉴于东日本大地震的经验教训,我们能够得出结论:必需对日本战后建立的防灾体系做出适当的调整.
推荐文章
东日本大地震后日本电力体制改革的诱因及路径分析
东日本大地震
电力体制
改革诱因
改革路径
一个思考:在东日本大地震5年后我们从自然灾害中学到什么?
自然灾害
地震
易损性
缓解
安全指数
日本大地震后汽车业更加重视汽车物联网
汽车物联网
福特
微软
丰田
日本“3·11”大地震对石化行业的启示
地震
石化装置
炼油厂火灾
浮顶罐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借鉴东日本大地震的经验教训实现防灾体系的调整
来源期刊 世界地震译丛 学科
关键词 东日本大地震 防灾体系 超预期
年,卷(期) 2017,(3)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57-269
页数 13页 分类号
字数 12916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朱英双 10 39 4.0 6.0
2 田中重好 1 4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23)
二级引证文献  (1)
201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东日本大地震
防灾体系
超预期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世界地震译丛
双月刊
1003-3238
11-2368/P
16开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学院南路5号
197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77
总下载数(次)
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