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鄂尔多斯高原明长城位于明万里长城的中部,是明代边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长城的地理位置是当时综合自然-社会-经济诸多因素的结果.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从地貌、气候、农牧业界线三个方面分析了明长城的地理界线意义.明长城一线是鄂尔多斯高原与黄土高原的地貌界线,长城南北地貌类型、地貌特征差异显著.明长城处在中国夏季风的尾闾,是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暖温带与中温带、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干旱区的分界线.明代鄂尔多斯高原的长城是农牧业的分野,同时鄂尔多斯高原明长城位于中国农牧交错带中部的中轴位置,明长城两侧生产方式和土地利用显著不同,具有农牧分界线的地理意义.研究结果可加深对明长城价值的认识并促进长城的遗产保护.
推荐文章
鄂尔多斯高原长城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鄂尔多斯高原
长城分布
特点
原因
鄂尔多斯高原湖泊蒸发原位试验研究
湖泊蒸发
原位试验
木凯淖
鄂尔多斯高原
降水对鄂尔多斯高原克隆植物分布的影响
降水
克隆植物
根状茎型克隆植物
克氏针茅
本氏针茅
黑沙蒿
赖草
鄂尔多斯之困
鄂尔多斯
结构性危机
相关人
爆发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鄂尔多斯高原明长城的地理界线意义
来源期刊 干旱区地理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明长城 鄂尔多斯高原 地理界线
年,卷(期) 2017,(3) 所属期刊栏目 地表过程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85-493
页数 9页 分类号 K928.1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桑广书 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37 398 13.0 18.0
2 杨晓敏 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3 4 1.0 2.0
3 李芳 6 3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51)
共引文献  (72)
参考文献  (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5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5(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3(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7(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8(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9(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明长城
鄂尔多斯高原
地理界线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干旱区地理
双月刊
1000-6060
65-1103/X
大16开
乌鲁木齐市北京南路818号
58-45
1978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114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5484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