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银道面红外巡天发现的一类壳状结构被称作“红外尘泡”(Infrared Dust Bubble),目前普遍认为它是由大质量恒星或星团形成时产生的电离氢区与周围中性介质相互作用形成的,电离氢区膨胀可能触发壳层分子气体中的新一代恒星形成.最初,尘泡被发现主要来自于红外波段的辐射,后来被证实与分子气体有较好的成协性.多波段地研究尘泡与恒星形成的关系是近几年来一个比较热门的课题.已有的观测研究表明,某些尘泡壳层环境中存在着丰富的恒星形成现象,这些恒星形成区与电离氢区的膨胀有着很好的相关性,与理论模型研究结果相符.然而,由于缺少确切的距离等信息,无法确定相互作用关系确实存在,或者说无法给出触发过程发生的确凿证据.本文,首先概要地总结了前人研究红外尘泡与恒星形成方面的重要结论;其次,归纳了研究红外尘泡与恒星形成方面的主要科学方法与手段;最后,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讨论目前研究红外尘泡方面的不足之处,分析研究红外尘泡的发展趋势等.
推荐文章
防风抑尘网研究进展
防风抑尘网
防风抑尘效应
数值模拟
导流翅片
红外热反射涂层的研究进展
红外热反射涂层
散射率
涂料
溶胶-凝胶
革兰阴性菌外膜囊泡的研究进展
革兰阴性菌
外膜囊泡
超声微泡造影剂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超声造影剂
微泡
再填充动力学
靶向
基因转染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红外尘泡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方法
来源期刊 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学科
关键词 尘泡 恒星形成 电离氢区 年轻星
年,卷(期) 2017,(9) 所属期刊栏目 评述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17
页数 17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360/SSPMA2016-0047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俊杰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63 213 9.0 13.0
2 张传朋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6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7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7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7)
  • 参考文献(7)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5)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5)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9)
  • 参考文献(9)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6)
  • 参考文献(6)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8)
  • 参考文献(8)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尘泡
恒星形成
电离氢区
年轻星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月刊
1674-7275
11-5848/N
北京东黄城根北街16号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745
总下载数(次)
4
总被引数(次)
14752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