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作物的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与转运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转运及周年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地区选择适宜的耕作方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黄淮海地区2003~2014年连续12年定位试验为平台,在秸秆还田前提下,试验设4种耕作方式:传统翻耕(PC)为对照、免耕(PZ)、深松(PS)和旋耕(PR).对2014~2015季冬小麦和2015季夏玉米各项光合参数、干物质积累和产量进行了测定. [结果]长期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光合特性和周年产量影响显著,免耕、深松和旋耕处理的光合特性和周年产量均优于对照传统翻耕,依次为PS> PZ> PR> PC.PZ、PS和PR耕作方式显著提高了生育后期冬小麦和夏玉米功能叶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其中冬小麦灌浆后期叶绿素含量分别提高了97.0%、121.1%和71.4%,光合速率分别提高了57.6%、71.6%和51.2%;夏玉米灌浆期叶绿素含量分别提高23.6%、28.1%和10.4%,光合速率分别提高18.6%、26.5%和19.2%,延缓了叶片衰老,使光合作用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PZ、PS和PR处理冬小麦花后同化物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达65.3%、67.8%和65.0%,夏玉米为66.3%、70.6%和63.4%,而对照处理(PC)冬小麦和夏玉米的贡献率仅为59.3%和60.9%.PZ和PS处理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高于PC处理,穗数显著低于PC和PR.PZ、PS和PR可显著提高周年产量,分别提高15.4%、18.2%和11.0%.[结论]在黄淮海地区,采用长期秸秆还田下免耕、深松和旋耕均可提高冬小麦和夏玉米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提高胞间CO2利用能力,降低非气孔限制,增强花后干物质积累能力,增加花后同化物对籽粒的贡献率,协调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提高单季和周年产量,其中深松效果最佳,免耕次之.
推荐文章
耕作方式对华北冬小麦-夏玉米周年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小麦-玉米两熟区
耕作方式
周年产量
土壤水分含量
耗水特征
水分利用效率
小麦玉米周年生产中耕作方式对夏玉米根系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夏玉米
小麦玉米周年生产体系
耕作方式
根系特性
产量
两种冬小麦行距配置对机播夏玉米出苗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
行距一体化配置
机械播种
出苗质量
产量
深松(耕)时期与方式对砂姜黑土耕层养分和冬小麦、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深松(耕)时期与方式
砂姜黑土
土壤养分
冬小麦
夏玉米
产量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光合特性及周年产量形成的影响
来源期刊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学科
关键词 耕作方式 冬小麦 夏玉米 光合特性 周年产量
年,卷(期) 2017,(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01-109
页数 9页 分类号
字数 7108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1674/zwyf.16102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95)
共引文献  (847)
参考文献  (2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1)
同被引文献  (222)
二级引证文献  (79)
1949(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6(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0(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2(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3(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5(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6(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7(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1998(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6)
1999(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0(1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1(1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2(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3(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4(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5(1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06(20)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07(1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08(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9(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10(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2011(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12(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3(1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14(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1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4)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30)
  • 引证文献(9)
  • 二级引证文献(21)
2019(48)
  • 引证文献(11)
  • 二级引证文献(37)
2020(28)
  • 引证文献(7)
  • 二级引证文献(2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耕作方式
冬小麦
夏玉米
光合特性
周年产量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月刊
1008-505X
11-3996/S
大16开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82-169
199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541
总下载数(次)
1
总被引数(次)
13550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