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文章对华北陆块东南缘徐淮推覆-褶皱带构造变形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带经历了两期构造变形,早期为推覆-褶皱变形,伴有局部的左旋走滑,晚期为早白垩世的区域伸展与闪长玢岩、二长闪长玢岩的侵入,岩浆结晶年龄为131~135 Ma.根据80多口煤田钻井和有关地球物理资料,将徐淮推覆-褶皱带划分为三个亚带,分别是:(1)变质结晶基底:靠近郯庐断裂带,大部分被第四系覆盖,零星出露古元古代片岩、片麻岩等;(2)推覆-褶皱带:由中、新元古代—奥陶纪期间沉积的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和石炭纪—二叠纪期间沉积的含煤碎屑岩组成,厚2600 m;(3)推覆前缘带:为晚古生代大型煤田的赋存区.推覆-褶皱带底部以一个大型拆离断层与古元古代结晶基底接触.所有前中生代岩层都被卷入了一个上地壳层次的强烈推覆和褶皱变形,属于脆性变形构造,构成徐淮推覆-褶皱带;其上被近水平展布的早白垩世陆源碎屑岩、火山岩和晚白垩世—古近纪红层不整合覆盖.本文鉴定出了6~7个不同规模的拆离断层,它们具有犁式形态,向下产状渐趋平缓,归并到一个主拆离断层上.几何学研究表明,主拆离断层的根部在东侧,紧邻郯庐断裂带.还鉴定出了6套非能干岩层,由泥岩、粉砂岩、石膏层组成,其厚度与推覆规模呈正相关关系.断裂上盘底部为能干岩层,下盘顶部为非能干岩层.区内存在数个千米规模的飞来峰构造,其底部为低角度逆断层,断层之上为一到数个构造岩片,各岩片之间以次级断裂为界.台阶状逆断层(由断坡、断坪复合而成)、叠瓦状逆断层和断层相关褶皱(断层转折褶皱和断层传播褶皱)构成了徐淮推覆-褶皱带构造变形的最显著特征.其缩短量从20.6 km到29.6 km,缩短率为43.6%~46.4%.结合区域地质的综合分析,认为这种强烈的缩短-增厚变形是早中生代华北陆块东南缘的上部地壳朝SE朝苏鲁造山带和大别造山带下冲的产物.
推荐文章
华北板块东南缘徐淮推覆-褶皱带的物理模拟
徐淮推覆-褶皱带
物理模拟
滑脱层
华北板块
准南西段构造样式及逆冲推覆构造特征
准噶尔盆地
南缘西段山前冲断带
构造滑脱层
逆冲推覆构造
断层传播褶皱
复合背斜
勘探区
华北陆块东南缘凤台组时代的讨论
凤台组
裂离不整合
Pb-Pb等时线
晚震旦世
华北陆块
造山带逆冲推覆构造研究的主要新进展
造山带
前陆褶皱冲断带
盖层冲断推覆体
基底褶皱推覆体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华北陆块东南缘徐淮推覆-褶皱带构造变形特征研究
来源期刊 高校地质学报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推覆构造 断层相关褶皱 早中生代陆壳下冲 徐淮推覆-褶皱带 华北陆块东南缘
年,卷(期) 2017,(2) 所属期刊栏目 其他学科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37-349
页数 13页 分类号 P542.2
字数 12452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1616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彭凌日 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4 1 1.0 1.0
3 舒良树 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5 52 2.0 5.0
6 张育炜 1 1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96)
共引文献  (292)
参考文献  (4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12)
二级引证文献  (0)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7(11)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9)
198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2(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3(1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1)
1994(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5(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1996(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7(1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1)
1998(17)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4)
1999(20)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0(1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01(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2(1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03(1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04(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5(10)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6(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7(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8(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9(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推覆构造
断层相关褶皱
早中生代陆壳下冲
徐淮推覆-褶皱带
华北陆块东南缘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高校地质学报
双月刊
1006-7493
32-1440/P
大16开
南京市汉口路22号南京大学
199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557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2925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