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论文建立了T型微通道内液-液两相流动理论模型并采用格子Boltzmann方法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T型微通道内液-液两相流型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已有文献中的实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T型微通道液-液两相流流型主要由两相入口流量比和离散相We数决定,通过调整入口流量比和离散相We数,可获得弹状流、离散液滴、平行流等经典流型.离散相的相对长度受连续相毛细数Ca影响明显.当连续相毛细数较大,离散相形成液滴,离散相相对长度随连续相毛细数Ca呈单调减少趋势.
推荐文章
微通道内液-液两相流流型及传质的研究进展
液-液两相流
流型
混合传质
微通道
微通道内液-液两相流研究进展
微通道
液-液两相流
流型
传质
蛇形微通道气液两相流型的数值研究
蛇形微通道
气液两相流
数值模拟
流型
微流体学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T型微通道内液-液两相流流型研究
来源期刊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学科 物理学
关键词 格子Boltzmann方法 微通道 两相流动 数值模拟
年,卷(期) 2017,(1) 所属期刊栏目 传递现象与单元操作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3-20
页数 8页 分类号 O363.1
字数 3311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3-9015.2016.00.04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林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 233 1406 18.0 25.0
2 刘向东 东南大学能源热转换及其过程测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8 166 7.0 12.0
3 张程宾 东南大学能源热转换及其过程测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50 266 9.0 15.0
4 吴苏晨 东南大学能源热转换及其过程测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4 13 2.0 3.0
5 王晓军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 12 6 1.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5)
同被引文献  (11)
二级引证文献  (4)
199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20(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格子Boltzmann方法
微通道
两相流动
数值模拟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双月刊
1003-9015
33-1141/TQ
大16开
杭州 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系
198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841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32754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