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2014年3月-2015年10月系统调查了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松落针病的发生危害并进行药剂防治试验.结果为:经形态学鉴定,引起该地区松落针病的病原菌为斑痣盘菌科Rhystimataceae 2属4种,即针叶树散斑壳菌Lophodermium conigenum、松针散斑壳菌L.pinastri、光亮散斑壳菌L.nitens、华山松舟皮盘菌Ploioderma pini-armandi,其中松针散斑壳菌分布广泛,感染率高,针叶林感病率34.7%,苗木感病率32.6%;主要寄主有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华山松P.armandii和樟子松P.sylvestris var.mongolica;几种常用药剂防治,45%代森铵200~ 300倍液防治率为86%,防治效果最佳.
推荐文章
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蝶类研究Ⅱ
甘肃省
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
蝶类新记录
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花尺蛾群落特征
甘肃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
花尺蛾亚科
昆虫
群落特征
区系分析
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特征
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湿地
土壤动物
群落特征
甘肃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病害调查
甘肃省
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森林病害调查
新纪录
防控对策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松落针病初步调查
来源期刊 中国森林病虫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松落针病 病原菌 调查 防治对策
年,卷(期) 2017,(3) 所属期刊栏目 调查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5-48,41
页数 5页 分类号 S763.15
字数 3804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马正学 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78 623 12.0 20.0
2 朱学泰 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5 283 8.0 16.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2)
共引文献  (13)
参考文献  (1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7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6(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松落针病
病原菌
调查
防治对策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森林病虫
双月刊
1671-0886
21-1459/S
大16开
沈阳市黄河北大街58号
8-50
198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233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2029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