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伊斯坦布尔是帕慕克小说永恒的主角.在其第九部作品《我脑袋里的怪东西》中,帕慕克首次抽离于自己擅长刻画的西化富裕阶层视角下的伊斯坦布尔,转向关注底层民众、特别是乡下移居者的城市经验.本文试图通过主人公,定居伊斯坦布尔的钵扎小贩麦夫鲁特一生寒来暑往的行走,分析街道是如何成为都市魅像衍射的舞台的:一个充满社会隐喻的言说空间、一个乡下移民与宿主城市之间互视共存的日常位所、一个助力个体实现自我认知的灵魂场域,从而进一步挖掘伊斯坦布尔“呼愁”的现实意义,探讨受困于现代转型的传统都市的发展要义.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都市的魅像与“呼愁”——解读帕慕克《我脑袋里的怪东西》的伊斯坦布尔街道
来源期刊 外国文学 学科 文学
关键词 帕慕克 《我脑袋里的怪东西》 伊斯坦布尔 城市街道 魅像 “呼愁”
年,卷(期) 2017,(4) 所属期刊栏目 文化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26-135
页数 10页 分类号 I374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杜莉莉 5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帕慕克
《我脑袋里的怪东西》
伊斯坦布尔
城市街道
魅像
“呼愁”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外国文学
双月刊
1002-5529
11-1248/I
16开
北京西三环北路19号
2-450
198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276
总下载数(次)
14
总被引数(次)
1639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