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密度对林木个体生长和林分蓄积量增长均有重要的影响,但是林分密度与树木根系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不明确.为此,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帽儿山4种造林密度(处理Ⅰ:株行距:1.0m×1.0 m,Ⅱ:1.5 m×1.5 m,Ⅲ:2.0 m×2.0 m和Ⅳ:1.5 m×3.0 m)水曲柳(Fraxinus mandschurica Rupr.)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2012-2016年连续测定了林木的胸径和叶生产量(2013、2014和2016年)以及每年的林木枯死状况,并在2013年采用根钻法和内生长法分别对细根(直径≤2.0 mm)和吸收根(直径≤0.5 mm)的现存量和生产量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密度最低的处理Ⅳ中树木分杈率最高(31.55%),平均树高最低;密度次低的处理Ⅲ中,胸径和树高均高于其他处理.叶生产量随着林龄增加而增大,以处理Ⅱ中最高.总的林木自然枯死率以密度处理Ⅰ最高.样地水平上,近5年林木株数保存率与叶生产量、胸径年生长量均为负相关(前者统计上显著).细根和吸收根的现存量与生产量均以处理Ⅳ最高,处理Ⅰ~ Ⅳ中吸收根现存量分别为(184.62± 17.73)、(146.45±5.59)、(150.32±5.39)和(242.81±19.07)g·m-2.样地水平上,吸收根现存量和生产量均与林分密度负相关(后者统计上显著).吸收根与叶生产量和胸径年生长量的比值以处理Ⅳ中最高,而其他处理间差异则相对较小.综合来看,造林密度2500株·hm-2林分具有最大的平均胸径和树高,最高的株数保存率,以及较为合理的吸收根和叶生产量比例,是本地区最适宜的密度.
推荐文章
林分密度对水曲柳人工林吸收根生物量和根长密度的影响
林分密度
根系垂直分布
水曲柳
细根
用材林
运用林分密度和平均高估测思茅松人工林地上生物量
思茅松人工林
林分疏密度
地上生物量
植被覆盖度
叶面积指数
林分年龄对落叶松人工林细根生物量的影响
落叶松
细根生物量
林分年龄
碳分配
养分吸收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造林密度对水曲柳人工林地上生长和细根生物量的影响
来源期刊 生态学杂志 学科
关键词 林分密度 吸收根 根系周转 自然稀疏 林分分化
年,卷(期) 2017,(11) 所属期刊栏目 东北森林生态与经营专刊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008-3016
页数 9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3292/j.1000-4890.201711.02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谷加存 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 41 1251 16.0 35.0
2 肖立娟 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 3 22 2.0 3.0
3 马振东 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 1 9 1.0 1.0
4 夏秀雪 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 3 36 3.0 3.0
5 高国强 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 5 26 3.0 5.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01)
共引文献  (370)
参考文献  (3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9)
同被引文献  (102)
二级引证文献  (8)
196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0(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3(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4(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5(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6(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7(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8(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9(1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00(1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1(1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2(1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03(2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6)
2004(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05(1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6(1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07(2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3)
2008(2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2)
2009(1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10(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2011(12)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8)
2012(7)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3(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4(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5(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6(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9)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4)
2020(7)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4)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林分密度
吸收根
根系周转
自然稀疏
林分分化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生态学杂志
月刊
1000-4890
21-1148/Q
大16开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8-161
198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7755
总下载数(次)
30
总被引数(次)
16175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