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为了实现硅纳米颗粒与一维碳纳米纤维的高效复合,提高硅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的电化学性能,通过同轴静电纺丝法构造了硅碳复合结构(Si/C-C)的一维纳米纤维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通过SEM、TEM、XRD和电化学性能测试对其结构、形貌、成分和电化学性能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i/C-C纳米复合纤维的平均直径为500~700 nm,硅含量为22%~33%;在100 mA/g的电流密度下,经100圈循环后其可逆容量维持在1 000 mAh/g,表现出较佳的循环稳定性和较高的可逆比容量.研究表明,一维复合纳米纤维电化学性能的提升主要归因于硅碳复合结构中一维纳米纤维为硅提供了保护层,一方面有效抑制了硅的体积膨胀,另一方面提升了硅的电子导电性并有效缩短了离子迁移路径.
推荐文章
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
硅/碳复合材料
制备方法
复合结构
电化学性能
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硅碳复合材料
缓冲基体
锂离子电池纳米硅碳负极材料研发进展
纳米硅碳
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
研发进展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锂离子电池负极硅碳纳米复合纤维的储锂性能
来源期刊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学科 物理学
关键词 Si/C-C纳米复合纤维 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 静电纺丝法 电化学性能
年,卷(期) 2017,(5) 所属期刊栏目 物理与材料科学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1-17
页数 7页 分类号 O469
字数 5662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德军 天津师范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 73 242 7.0 11.0
2 李喜飞 天津师范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 7 4 2.0 2.0
3 孙学良 天津师范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 3 2 1.0 1.0
4 陈宝贤 天津师范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 1 2 1.0 1.0
5 颜波 天津师范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 1 2 1.0 1.0
6 熊东彬 天津师范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 2 4 2.0 2.0
7 杨媚 天津师范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 1 2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3)
共引文献  (14)
参考文献  (1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1)
198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9(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0(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1(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2(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3(9)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Si/C-C纳米复合纤维
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
静电纺丝法
电化学性能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双月刊
1671-1114
12-1337/N
大16开
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3号
198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830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7993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