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犯罪功能论引发了学者争议.争议的根源在于,哲学上对犯罪的主流认识是犯罪的“虚无性”,即将犯罪视为对“善”的损害,因而犯罪是“法”的缺乏或虚无.犯罪功能论的逻辑前提,应该是犯罪本身具有存在性.因此,需要去除犯罪的“虚无性”,剥离对犯罪道德评价的部分,将犯罪还原为具有存在性的裸的社会事实.在这个哲学根基上,犯罪具有社会功能则是水到渠成的结论.
推荐文章
持有型犯罪探析
持有
控制关系
持有型犯罪
论合同诈骗犯罪
经济
犯罪
合同
诈骗
论犯罪成立的标准--兼议犯罪构成和社会危害性的关系
社会危害性
犯罪构成
犯罪排除条件
刑事违法性
形式违法性
论介绍贿赂罪的犯罪构成
介绍贿赂罪
构成要件
谋取非法利益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犯罪功能论再议——从犯罪的哲学根基谈起
来源期刊 刑法论丛 学科
关键词 犯罪 犯罪功能 虚无性 存在性
年,卷(期) 2017,(4) 所属期刊栏目 犯罪学与刑事政策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03-526
页数 24页 分类号
字数 15470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林毓敏 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学院 3 15 2.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5)
共引文献  (14)
参考文献  (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2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犯罪
犯罪功能
虚无性
存在性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刑法论丛
季刊
978-7-5118-6933-3
大16开
北京市新街口北大街19号北师大后主楼1814室
199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995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255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