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马克思和黑格尔一样,都把私人看成市民社会中的人,其主要特性就是利己、非人和彼此对立.私人与私人之间的彼此对立,是私人的本质特征,也是私人之为私的实质.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其实质是建立在人与人的差别基础上的统一性.所以,私人是与人的本质属性即社会性相对立的人.马克思基于人的社会性本质对私人进行了分析,尤其是当私人随着资产阶级政治解放上升为人的"真正的"和唯一的形式时,他对私人的这种现实性和普遍性进行了激烈批判.毫无疑问,这种批判蕴含了马克思对人的真正形式和真正的人的理解和追求.
推荐文章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马克思
交往
分工
市民社会
和谐社会
马克思法哲学批判研究
马克思
法哲学
学术批判
马克思对德国观念论的批判
马克思
德国观念论
黑格尔
异化
历史唯物主义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超越私人 ——论马克思对市民社会中人的分析和批判
来源期刊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学科 哲学
关键词 私人 利己性 社会性
年,卷(期) 2017,(3)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6-83
页数 8页 分类号 A811.1
字数 9701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谭清华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3 57 4.0 7.0
2 吉昌华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8 46 2.0 6.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私人
利己性
社会性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双月刊
2095-5804
10-1136/C
大16开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5号7层
82-419
1988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47
总下载数(次)
6
总被引数(次)
321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