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子孔径法是解决滑动聚束SAR成像方位频谱混叠的有效方法,具有内存占用量低、灵活性高的特点.子孔径的划分不仅影响成像质量,还会影响成像效率;但目前子孔径的划分大多采用经验值,理论上并没有给出明确分析.因此在斜视成像过程中,未合理划分的子孔径会导致拼接谱出现“空隙”现象.本文首先介绍了斜视滑动聚束SAR工作模型,分析了其方位多普勒历程,提出了斜视下基于方位频域Scaling的子孔径成像算法.根据相邻子孔径的二维频谱,研究了子孔径频谱拼接的准则,推导了确定子孔径长度与重叠率的解析式,给出了子孔径划分的流程,最后通过仿真实验和实测数据处理验证了子孔径划分方法及斜视下成像算法的有效性.
推荐文章
斜视滑动聚束SAR成像的ECS算法
合成孔径雷达
滑动聚束
斜视模型
ECS算法
滑动聚束FMCW-SAR的子孔径波数域成像算法
调频连续波合成孔径雷达(FMCW-SAR)
滑动聚束
子孔径
基于极坐标格式算法的大斜视条带SAR子孔径拼接成像算法
条带合成孔径雷达
大斜视
极坐标格式算法
子孔径拼接
聚束SAR应用条带SAR方法成像
聚束式SAR成像
子孔径合成
频带拼接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一种斜视滑动聚束SAR子孔径处理成像方法
来源期刊 数据采集与处理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滑动聚束SAR 频谱混叠 子孔径划分 斜视
年,卷(期) 2017,(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76-784
页数 9页 分类号 TN959.3
字数 4880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6337/j.1004-9037.2017.04.01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朱岱寅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132 812 13.0 19.0
2 张劲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19 118 6.0 10.0
3 邱晓燕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4 20 2.0 4.0
4 陈家瑞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三研究所 5 3 1.0 1.0
5 唐笑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5)
共引文献  (13)
参考文献  (1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0(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1(8)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2(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3(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滑动聚束SAR
频谱混叠
子孔径划分
斜视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数据采集与处理
双月刊
1004-9037
32-1367/TN
大16开
南京市御道街29号1016信箱
28-235
198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235
总下载数(次)
7
总被引数(次)
2527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