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通过与相对敏感基线比较,监测贵州省不同地理区域白背飞虱对7种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了解贵州省各地理种群的抗药性现状和地区差异,为白背飞虱的田间防治与抗药性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2015年田间采集的白背飞虱成虫或若虫于室内饲养一代后,取3龄若虫进行生物测定.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8个白背飞虱田间种群(玉屏、黔西、平塘、播州、平坝、花溪、务川和兴仁)对7种杀虫剂(毒死蜱、异丙威、吡蚜酮、噻嗪酮、吡虫啉、噻虫嗪和烯啶虫胺)的毒力,并与报道的相对敏感基线比较,分析贵州省白背飞虱的抗药性现状.[结果]兴仁县、玉屏县、平坝县、务川县和播州区种群对噻嗪酮均有较高的抗性倍数,分别为167.6、128.7、123.6、93.5和53.9倍,抗性均已达到高抗水平;花溪、平塘和黔西种群抗性倍数分别为25.0、17.1和11.4倍,为中等水平抗性.花溪、平坝、务川和平塘种群对吡蚜酮的抗性倍数分别为84.7、78.4、68.9和51.0倍,均属高抗水平;玉屏、播州、黔西种群抗性倍数分别为29.5、22.6和20.8倍,抗性为中等水平.兴仁、平塘、花溪、玉屏和播州种群对毒死蜱的抗性倍数分别为16.4、15.9、12.8、12.3和10.6倍,抗性均为中等水平;黔西、平坝和务川种群抗性倍数在10倍以下.对于吡虫啉,抗性倍数最高为务川种群(30.0倍);平塘和玉屏种群抗性倍数分别为13.0和11.9倍,为中等抗性水平;其余5地的抗性倍数均低于5倍.异丙威的LC50值均变化不大,抗性倍数均小于3倍.对噻虫嗪而言,除务川、平塘种群的抗性倍数稍高(16.3、5.5倍),抗性为中、低等水平外,其余6种群的抗性倍数均低于3倍.平坝(7.9倍)和务川(6.6倍)种群对烯啶虫胺的抗性倍数稍高,为低水平抗性,其余种群的抗性倍数均低于3倍,基本属敏感状态,其中播州、花溪、兴仁种群对烯啶虫胺的LC50值甚至低于相对敏感基线值.[结论]2015年贵州省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对噻嗪酮、吡蚜酮2种杀虫剂均已产生中等以上抗药性,因此,防治白背飞虱应避免使用这2种药剂.多数地区白背飞虱对毒死蜱与吡虫啉为低至中等水平抗性,少部分地区仍然敏感,因此这2种杀虫剂的使用应因地而异,在中等水平抗性地区,要避免使用或采取轮用和混用的方式,以延缓抗性进一步发展.多数地区白背飞虱种群对异丙威、噻虫嗪、烯啶虫胺仍然敏感,可作为防治白背飞虱的推荐药剂轮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