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介入治疗对血浆中血管内皮活性物质的影响.方法 收集汉中市中心医院2012年2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60例ICVD患者为病例组,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0)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分析两组间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支架置入术(PTAS)治疗术间内皮活性物质差异及相关关系.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结果 治疗前,病例组ET-1和vWF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NO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S介入治疗后1、12、24 h ET-1和vWF水平均明显高于DSA介入方法同治疗时期水平,NO水平明显低于DSA治疗同时期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SA和PTAS介入治疗后1、12、24 h ET-1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治疗24 h明显低于治疗后1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SA治疗后1、12 h NO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治疗12h明显高于治疗后1h,治疗24 h明显高于治疗12h,PTAS治疗后1、12、24 h NO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治疗后12、24 h明显高于治疗后1h,治疗后24 h明显高于12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S治疗后1、12、24 h vWF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治疗后12、24 h明显低于治疗后1h,治疗后24 h明显低于治疗后12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O与ET-1、vWF呈明显的负相关(r值分别为-1.231、-0.786,P<0.05),ET-1与vWF呈明显的正相关(r=0.897,P<0.05).结论 ET-1、vWF在ICVD中高表达,NO低表达,患者经过介入治疗后会对血管内皮细胞产生一定损伤,并且支架介入损害程度较大,临床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