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电絮凝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低廉高效污水处理技术,已经被证明在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严重的水体处理上具有显著效果,但是目前对于电絮凝净化微污染水的相关研究较少.通过对电絮凝分批处理河水的实验研究,分析电絮凝方法处理微污染水的可行性,讨论极板间距的改变对电絮凝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电絮凝处理技术可以用于微污染水净化中,在电流密度为17.75 A/m2、极板间距为1.5 cm的条件下,反应30 min时,色度去除率为73.76%,浊度去除率为76.00%,悬浮固体去除率为85.71%,化学需氧量去除率为42.86%,总磷去除率为61.36%.在电絮凝反应中,极板间距对于微污染水的色度、浊度、悬浮固体和总磷去除效果具有明显的影响.
推荐文章
PAC-PDMDAAC处理微污染水的絮凝特征研究
PAC-PDMDAAC
微污染水
絮凝
FI指数
分形维数
微滤膜絮凝反应器处理微污染地表水的研究
水处理
地表水
微滤
中空纤维膜
粉末炭
絮凝
有机物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板间距对电絮凝处理微污染水的影响
来源期刊 人民长江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电絮凝 微污染水处理 极板间距 雨洪利用 海绵城市
年,卷(期) 2017,(21) 所属期刊栏目 环境与生态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3-28
页数 6页 分类号 X171
字数 4722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6232/j.cnki.1001-4179.2017.21.00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顾正华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26 237 8.0 15.0
2 周欣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7 26 3.0 4.0
3 焦跃腾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2 8 2.0 2.0
4 丁昊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2 3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3)
共引文献  (28)
参考文献  (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7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6(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7(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8(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电絮凝
微污染水处理
极板间距
雨洪利用
海绵城市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人民长江
月刊
1001-4179
42-1202/TV
大16开
武汉市解放大道1863号
38-22
195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2471
总下载数(次)
23
总被引数(次)
55454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