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反枝苋是世界性恶性杂草之一,为安徽省沿江棉区主要杂草,而棉花对杂草竞争十分敏感.论文旨在明确反枝苋对棉花的密度竞争影响,为棉田杂草反枝苋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3-2015年在安徽省安庆市试验地,采用添加系列试验方法,棉花密度保持不变,设置8个反枝苋密度(0、0.125、0.25、0.5、1、2、4、8株/m)与棉花全生育期竞争,研究不同反枝苋密度竞争对棉花生长子棉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随着反枝苋密度增加,反枝苋株高、 茎直径逐渐减小;相对于0.125株/m的反枝苋,反枝苋茎直径分别于1株/m(2013年和2014年)、0.5株/m(2015年)显著降低12.0%-18.6%;反枝苋株高则在2015年于0.5株/m显著减少24.2%.3年数据平均,单位面积反枝苋生物量由1156.9 kg·hm-2(0.125株/m)逐渐增加到7524.0 kg·hm-2(8株/m),较高密度反枝苋种内竞争明显.随着反枝苋与棉花竞争时间的延长,反枝苋株高于52-83 DAE(出苗后天数,days after emergence)逐渐超过棉花的,茎直径于18-70 DAE逐渐大于棉花的.在棉花成熟期,反枝苋株高比棉花高35.6-128.2 cm,反枝苋茎直径比棉花粗9.9-24.8 mm.反枝苋在株高和生物量上对棉花具明显优势随着反枝苋密度增加,棉花株高变化不明显,茎直径明显减小;棉花单株铃数果枝数和单铃重显著减少,衣分也有一定程度减小1株/m的杂草密度导致棉花单株果枝数减少4.63%-69.18%,铃数减少20.81%-84.98%,单铃重减少3.04%-20.36%,衣分减少1.54%左右.引起子棉产量显著减产的反枝苋密度分别是0.125株/m(2013年)和0.25株/m(2014年和2015年),导致子棉减产14.0%-33.7%;子棉产量损失率与反枝苋密度符合双曲线模型,据此可预测子棉减产50%的反枝苋密度为0.2-2.8株/m在反枝苋与棉花竞争91 DAE,0.125-0.5株/m反枝苋可显著减少棉花单株果枝数和铃数.在部分年份,棉纤维的上半部平均长度、 马克隆值及断裂比强度随反枝苋密度增加有减小的趋势,且差异显著.[结论]在安徽省沿江棉区,当反枝苋与棉花全生育期竞争时,对反枝苋及棉花的株高影响不明显,对两者的茎直径产生显著影响;随着竞争时间的延长,反枝苋的株高和茎直径逐渐大于棉花的;因而反枝苋在株高和生物量上对棉花具有竞争优势.反枝苋苗期是其防治关键期.当反枝苋密度逐渐增加时,其种内竞争逐渐增强.反枝苋生物量易受环境条件影响,随着反枝苋密度增加,单位面积反枝苋生物量增加,对棉花生长和产量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强.反枝苋竞争主要通过影响棉花单株铃数和单铃重而减少棉花产量.推测本地区导致子棉减产5%的反枝苋密度为0.011-0.090株/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