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极限井距计算方法对于特低渗透油藏确定合理井网密度具有重要意义.考虑CO2对原油的降黏作用及油相启动压力梯度的变化,建立了一维两相渗流数学模型,并应用特征线法、试算法和迭代法进行求解,推导出特低渗透油藏CO2非混相驱极限井距计算方法.同时开发了极限井距计算软件进行井距实例计算,绘制了理论图版.结果表明:CO2对于原油的降黏作用可达到60%以上,油相黏度自注气端至采出端逐渐增大;生产压差为1 0~ 20 MPa,注气速度分别为10、15、20、25、30 t/d的极限井距均比未考虑油相黏度及油相启动压力梯度变化的极限井距大;极限井距随生产压差增大而增大,随注气速度、地层原油黏度、CO2黏度增大而减小;生产压差相同时,注采两端压力越大,极限井距越大,油相黏度及油相启动压力梯度的下降幅度越大.
推荐文章
特低渗透油藏CO2非混相驱井距与产量关系理论模型
特低渗透油藏
非混相驱
启动压力梯度
产量
井距
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CO2混相驱合理注采井距研究
低渗透油藏
启动压力梯度
CO2驱
混相驱
注采井距
特低渗油藏CO2非混相驱油特征
特低渗透
CO2驱油
非混相
驱替特征
CO2混相与非混相共同驱极限井距计算方法
特低渗透油藏
混相驱
非混相驱
极限井距
启动压力梯度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特低渗透油藏CO2非混相驱极限井距计算方法
来源期刊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特低渗透油藏 非混相驱 极限井距 油相启动压力梯度 非活塞驱替 降黏
年,卷(期) 2017,(3) 所属期刊栏目 三次采油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14-122
页数 9页 分类号 TE357.45
字数 6553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0-3754.2017.03.022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07)
共引文献  (311)
参考文献  (1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6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2(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9(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3(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4(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5(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6(20)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07(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8(12)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9(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10(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1(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特低渗透油藏
非混相驱
极限井距
油相启动压力梯度
非活塞驱替
降黏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双月刊
1000-3754
23-1286/TE
大16开
黑龙江省大庆让胡路区勘探开发研究院
14-105
198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317
总下载数(次)
9
总被引数(次)
4525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