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散东西”现象盛行于皖北的农村地区,传统农村社会的散东西作为一种人情交换仪式,是一种相对公平、互惠的交换,但发生在农民工群体内的散东西逐渐被发展和异化成获取经济利益的工具性手段.在个案研究和开放式访谈的基础上发现,无锡、江阴等地的农民工经历着生活空间的转变,在长期生活、生意交往中,其城市的生存策略向发展策略转变,并在初级关系的基础上构建起混合性关系群体,且群体成员遵循着“人情+利益”的行为准则,这为散东西性质异变提供了发生情境;而平衡逻辑下的人情交换使功利性散东西得以可能,主要体现为人情交换中的情理规范、关系平衡.同时,研究结果表明,利益关系弥补了社会交换中权利和地位的不对等,使得“均衡互惠”得以可能,并强化群体成员之间的社会关系.
推荐文章
农民工薪资管理研究
农民工
薪资结算
薪资发放
城市农民工子女厌学情况之我见
进城农民工子女
厌学
原因
建议
随迁农民工子女体育课堂学习行为讨论
随迁农民工子女
体育课堂
学习行为
随迁农民工子女体育课堂学习行为讨论
随迁农民工子女
体育课堂
学习行为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平衡逻辑下的人情交换——农民工群体内“散东西”行为的一个解释框架
来源期刊 学习与实践 学科 社会科学
关键词 散东西 人情+利益 平衡逻辑 人情交换
年,卷(期) 2017,(6) 所属期刊栏目 社会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99-106
页数 8页 分类号 C915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江立华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93 1664 18.0 40.0
2 卢飞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9 37 4.0 6.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5)
共引文献  (68)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7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5(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散东西
人情+利益
平衡逻辑
人情交换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学习与实践
月刊
1004-0730
42-1005/C
大16开
湖北省武汉市汉口发展大道495号
38-95
198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888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260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