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探讨黄芪多糖对严重烫伤兔心功能损害的作用. 方法 取64只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烫伤组和黄芪多糖组,每组32只.2组兔背部均造成30% TBSAⅢ度烫伤,伤后即刻,2组兔均一次性腹腔注射乳酸林格液抗休克.黄芪多糖组兔分别于伤后10 min、伤后1~6d腹腔注射剂量为200 mg/kg的10 mL黄芪多糖溶液,1次/d;单纯烫伤组兔于同一时相点注射10 mL生理盐水.伤前1h及伤后1、3、7、14 d,每组各取8只兔,经耳缘静脉采血,并于伤后各时相点取心脏,行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形态;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含量,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ST、肌酸激酶(CK)、心肌型CK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含量;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和心肌组织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含量,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和心肌组织内内皮素1含量,其中另取8只正常兔心脏检测心肌组织内AngⅡ和内皮素1含量作为2组烫伤兔伤前1h值;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SOD、丙二醛含量;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全血粘度(ηb)、全血还原粘度(ηr)、血浆粘度(ηp)、血细胞比容(HCT)、红细胞刚性指数(TK)、红细胞聚集指数(EAI)、红细胞沉降率(ESR).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Dunnett检验. 结果 (1)与单纯烫伤组比较,黄芪多糖组兔伤后第1、3天心肌细胞水肿、脂肪变性、肌纤维坏死以及断裂程度明显较轻;伤后7d未见明显的心肌细胞体积增大,无肌纤维断裂或者心肌间质炎性细胞浸润;伤后14 d心肌组织结构基本恢复正常,未见间质Fb过度增生、ECM过度沉积,肌纤维排列正常.(2)黄芪多糖组兔血清cTnI、CK、LDH含量,伤后1、3、7d明显低于单纯烫伤组(t值为2.69~13.99,P <0.05或P<0.01),伤后14 d与单纯烫伤组无明显差异(t值为-0.32 ~0.68,P值均大于0.05);血清AST、CK-MB含量,伤后1、3d明显低于单纯烫伤组(t值为2.21~12.65,P<0.05或P<0.01),伤后7、14 d与单纯烫伤组无明显差异(t值为0.03~ 1.67,P值均大于0.05).(3)黄芪多糖组兔血清AngⅡ含量,伤后各时相点均明显低于单纯烫伤组(t值为3.38 ~32.58,P值均小于0.01);血清内皮素1含量,除伤后1d外(t=0.39,P>0.05),其余伤后各时相点均明显低于单纯烫伤组(t值为3.54 ~ 11.02,P值均小于0.01);心肌组织内AngⅡ和内皮素1含量,伤后1、3、7d明显低于单纯烫伤组(t值为1.27 ~ 13.79,P值均小于0.01),伤后14d与单纯烫伤组无明显差异(t值分别为0.07和0.81,P值均大于0.05).(4)黄芪多糖组兔血清SOD含量,伤后1、3、7d分别为(15.65±2.64)、(14.67 ±0.74)、(8.43 ±0.56)ng/mL,明显高于单纯烫伤组的(6.35±0.83)、(2.62±0.75)、(2.84±0.41) ng/mL(t值为-29.79~-9.10,P值均小于0.01),伤后14d与单纯烫伤组无明显差异[单纯烫伤组为(4.02±0.26) ng/mL,黄芪多糖组为(4.11±0.52) ng/mL,t=-0.01,P>0.05];丙二醛含量,伤后1、3、7d分别为(1.31 ±0.61)、(1.72±0.64)、(0.65 ±0.42) μmol/mL,明显低于单纯烫伤组的(1.68 ±0.57)、(2.34 ±0.79)、(1.06 ±0.32)μmol/mL(t值为1.63~3.16,P<0.05或P <0.01),伤后14 d与单纯烫伤组无明显差异[单纯烫伤组为(0.31±0.09) μmol/mL,黄芪多糖组为(0.24±0.08) μmol/mL,t=2.11,P>0.05].(5)黄芪多糖组兔ηb1、EAI值,伤后1、3、7d明显低于单纯烫伤组(t值为2.718~ 11.170,P<0.05或P<0.01),伤后14 d与单纯烫伤组无明显差异(t值分别为2.078和-1.423,P值均大于0.05);ηb2、ηr2值,伤后3、7d明显低于单纯烫伤组(t值为2.178~ 19.205,P<0.05或P<0.01),伤后1、14d与单纯烫伤组无明显差异(t值为-0.730~1.320,P值均大于0.05);ηr1、ESR值,伤后3、7、14 d明显低于单纯烫伤组(t值为3.021 ~8.058,P值均小于0.01),伤后1d与单纯烫伤组无明显差异(t值分别为1.200、1.263,P值均大于0.05);ηp值伤后1d明显低于单纯烫伤组(t=2.430,P<0.05),伤后3、7、14 d与单纯烫伤组无明显差异(t值为0.002~1.446,P值均大于0.05);HCT值伤后1d与单纯烫伤组相近(t=1.079,P>0.05),伤后3、14 d明显低于单纯烫伤组(t值分别为3.849和4.208,P值均小于0.01),伤后7d明显高于单纯烫伤组(t=-4.925,P<0.01);TK值,伤后7d明显低于单纯烫伤组(t=2.847,P<0.05),伤后1、3、14 d与单纯烫伤组无明显差异(t值为-1.102 ~0.875,P值均大于0.05). 结论 黄芪多糖可通过减少血管活性物质AngⅡ、内皮素1生成,提高SOD含量,降低丙二醛生成而减轻氧化应激损伤,改善血液流动性能和微循环灌注等途径,减轻严重烫伤对兔心肌的损害.
推荐文章
黄芪多糖对兔动脉粥样硬化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
内皮细胞
黄芪属植物
黄芪多糖及其与白芍总苷协同对兔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黄芪多糖
白芍总苷
血小板聚集
均匀设计
协同作用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黄芪多糖对严重烫伤兔心功能损害的作用
来源期刊 中华烧伤杂志 学科
关键词 烧伤 休克,心源性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血液流变学 心肌酶 血管活性物质 黄芪多糖
年,卷(期) 2017,(11) 所属期刊栏目 烧伤应激与脏器损害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68-676
页数 9页 分类号
字数 7609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11.00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詹剑华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 48 251 10.0 13.0
2 罗锦花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 22 72 5.0 7.0
3 程兴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 5 9 2.0 3.0
4 钟林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 4 18 2.0 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51)
共引文献  (54)
参考文献  (1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5)
同被引文献  (20)
二级引证文献  (2)
199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3(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7(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8(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9(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10(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1(2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12(1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13(15)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14(1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15(2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16(14)
  • 参考文献(6)
  • 二级参考文献(8)
201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烧伤
休克,心源性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血液流变学
心肌酶
血管活性物质
黄芪多糖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华烧伤杂志
月刊
1009-2587
50-1120/R
大16开
重庆市沙坪坝区高滩岩正街
78-131
198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698
总下载数(次)
6
总被引数(次)
2805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