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通过界面聚合法制备乙草胺微胶囊(MC),研究乙草胺微胶囊与控制效果和环境残留药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以苯乙烯、甲基丙烯酸丁酯为油溶性单体、与乙草胺混合得到油相,双丙酮丙烯酰胺为水溶性单体,聚氧乙烯山梨醇酐硬脂酸酯为乳化剂,在水包油乳液中通过界面聚合方法制备得到乙草胺微胶囊.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动态光散射、红外光谱等手段对乙草胺微胶囊形态结构、粒径分布、表面化学基团等性能和结构进行表征.同时,通过对乙草胺微胶囊释放动力学性能、乙草胺释放后在土壤中的残留动态以及对杂草的防效等的研究,探讨其释放机制、环境行为和防治效果之间的关系.[结果]乙草胺微胶囊呈球状,平均粒径为1.552μm,负载效率为60%,配方中乙草胺的含量为20%.在室内搅拌速度为100 r/min,温度20-45℃下保持pH为7.0时,第5天乙草胺的累积释放率约为50%-70%,在第10天为60%-90%,第30天为80%-100%.在保持温度恒定(25℃),搅拌速度为100 r/min的条件下,在5.0-9.0的pH范围内,乙草胺的累积释放率在第5天为60%-70%,在第10天从<70%增至接近80%,在第30天为约80%,在第40天接近100%.乙草胺微胶囊的释放速度随着温度和pH的增加而加快.禾本科杂草和总杂草防治效果在第20天分别为80.2%-95.4%和67.8%-82.1%,第40天为82.2 %-92.4%和70.2 %-80.9%,第60天为87.0 %-97.2%和62.6 %-91.3%. 在第60天的鲜重防效分别为90.1%-98.0%和70.3 %-88.7%.对于常规乙草胺乳油(EC)制剂来说,对禾本科杂草和总杂草防治效力第20天分别为80.4 %-90.2%和54.8%一76.1%,第40天为83.0%-91.2%和61.4%一79.8%,第60天分别为81.1%-88.3%和71.2%-84.0%,在第60天的鲜重防效分别为80.3%-83.4%和65.9 %-74.0%.在大田试验中,土壤中乙草胺的残留量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乙草胺微胶囊的活性成分含量高于乙草胺乳油,这确保乙草胺微胶囊延长了防治时间,增强了防治效果.[结论]微胶囊载药系统可延伸到其他亲脂性农药制备中.与乳油相比,农药微胶囊可以有效提高对杂草的控制效力,减少除草剂的喷用量,减轻因为大量施药对环境造成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