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养殖水域中,地表径流等可引起水域中除草剂浓度升高,抑制藻类生长,从而间接影响残饵在水体中的营养盐变化特征,威胁养殖水环境的生态平衡.为评价阿特拉津和鱼食在水环境中的生态风险,以阿特拉津质量浓度(0、5、10、20和40μg·L-1)及鱼食投加量(0.0500、0.2000 g;d≤0.85 mm)为变量,在以鱼食为氮磷营养源的M11培养基中,考察阿特拉津通过抑制铜铝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生长而对水环境氮、磷营养盐浓度产生的间接影响.结果表明,无藻时,阿特拉津不能对营养盐浓度变化产生直接影响,鱼食释放正磷酸盐(PO43--P)和总磷(TP)浓度值均在前5天快速升高,而后缓慢增加至平衡,总氮(TN)浓度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至45 d实验结束时,0.2000 g鱼食组PO43--P和TP平衡质量浓度拟合值分别为1.460 mg·L-1和2.782 mg·L-1,TN质量浓度拟合值为3.597 mg·L-1.有藻时,阿特拉津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可对PO43--P和氨氮(NH4+-N)产生间接影响,阿特拉津浓度越高,藻现存量越低,水体PO43--P和NH4+-N浓度越高,"0.2000 g鱼食+藻+40μg·L-1阿特拉津组"和"0.2000 g鱼食+藻+0~20μg·L-1阿特拉津组"在第45天时的PO43--P质量浓度拟合值分别为0.694 mg·L-1和0.349 mg·L-1,而"0.2000 g鱼食+藻+40μg·L-1阿特拉津组"、"0.2000 g鱼食+藻+20μg·L-1阿特拉津组"、"0.2000 g鱼食+藻+0~10μg·L-1阿特拉津组"在第45 d天的NH4+-N浓度拟合值分别为1.449、1.166、0.466 mg·L-1.藻生长初期,藻类吸收利用PO43--P和NH4+-N较少,受鱼食释放PO43--P和NH4+-N过程的影响,PO43--P和NH4+-N浓度逐渐升高并达到最大值,但随着藻密度的升高,藻吸收利用的营养盐含量增多,PO43--P和NH4+-N浓度下降,有藻时PO43--P变化过程及其描述方程形式与无藻时并不一致.由于被藻类吸收利用的氮、磷营养盐可转化为细胞内氮、磷营养盐形态,有藻时,TN、TP的浓度变化趋势及其描述方程形式仍与无藻时相同.
推荐文章
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非稳态营养盐限制条件下的生长竞争特性
非稳态营养盐限制
铜绿微囊藻
斜生栅藻
共培养
细胞大小
阿特拉津对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生长的影响
阿特拉津
铜绿微囊藻
四尾栅藻
比生长率
沉水植物对水体阿特拉津迁移的影响
阿特拉津
分配
沉积物
穗花狐尾藻
菹草
铜绿微囊藻生长特征及营养盐对其生长的影响
洋河水库
铜绿微囊藻
总氮
总磷
TN/TP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阿特拉津作用下鱼食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及其导致的水体营养盐变化特征
来源期刊 生态环境学报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鱼食 阿特拉津 铜绿微囊藻
年,卷(期) 2017,(1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950-1960
页数 11页 分类号 X171.5
字数 9528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7.11.016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47)
共引文献  (201)
参考文献  (3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11)
二级引证文献  (0)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0(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5(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6(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7(11)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8(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9(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0(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1(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2(1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03(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4(1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05(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6(1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07(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1)
2008(17)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9(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10(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1(17)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12(7)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3(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4(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5(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6(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7(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鱼食
阿特拉津
铜绿微囊藻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生态环境学报
月刊
1674-5906
44-1661/X
大16开
广州市天河区天源路808号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
46-272
199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290
总下载数(次)
27
总被引数(次)
15235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