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探索隐丹参酮对表皮葡萄球菌(SE)生物膜不同成熟阶段的抑制效果.方法 体外构建SE生物膜模型,确定其黏附、聚集、成熟阶段时间点;通过半定量黏附实验、XTT法和扫描电镜检测不同浓度隐丹参酮作用下SE不同成熟阶段中生物膜基质量、膜内菌代谢活性和微观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 SE生物膜黏附、聚集和成熟时间点分别为6、24、48 h;对于黏附阶段生物膜,128 μg/mL和32 μg/mL的隐丹参酮均能明显减少其生物膜基质量和杀灭膜内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隐丹参酮抑制作用128 μg/mL优于32 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均能破坏其微观形态结构;对于聚集与成熟阶段生物膜,仅128 μg/mL的隐丹参酮能明显减少其生物膜基质量和杀灭膜内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能破坏其微观形态结构,而32 μg/mL的隐丹参酮则无明显抑制效果(P>0.05).结论 隐丹参酮对SE生物膜不同成熟阶段均具有一定抑制效果,且存在一定的剂量效应.
推荐文章
亚抑菌浓度隐丹参酮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表皮葡萄球菌
生物膜
亚抑菌浓度
隐丹参酮
低频超声联合抗生素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渗透性的影响
生物膜
低频超声
表皮葡萄球菌
渗透性
宁泌泰胶囊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
宁泌泰胶囊
表皮葡萄球菌
生物膜
氧化胁迫
细菌耐药性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隐丹参酮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
来源期刊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表皮葡萄球菌 生物膜 隐丹参酮
年,卷(期) 2017,(9)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98-803
页数 6页 分类号 R378.1+1
字数 5170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7.09.00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燕 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技术学院 105 281 8.0 13.0
2 祖瑞铃 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技术学院 8 14 3.0 3.0
3 易玉玲 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技术学院 9 14 3.0 3.0
4 易辉 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技术学院 10 42 3.0 6.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68)
共引文献  (83)
参考文献  (1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35)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9(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3(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5(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6(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7(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8(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9(1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10(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1(12)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2(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3(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表皮葡萄球菌
生物膜
隐丹参酮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月刊
1671-9638
43-1390/R
16开
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87号
42-203
200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636
总下载数(次)
6
总被引数(次)
2956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