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前中医收集病理资料的方式依然是望闻问切,形式上与古人相同,但在具体操作上却相差较大.现代中医过分依赖问诊,主要依靠病人陈述,望闻问切结束方开始分析病情;而古代大医却较重视脉诊,参考问诊,脉诊的过程即是诊断辨证的过程,相比之下,此法对医生的诊断水平要求较高,但诊断的准确性亦较高,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病脉证并治”的诊疗模式当为此诊法之肇端.“脉诊”乃“病脉证治”诊疗模式的核心内容.脉诊是对患者整个身体状态的把握,其作用主要表现在:推测病因,推测治疗经过,推测兼证,推测预后,指导治疗,其中,最关键是治疗作用.由此可见,较目前中医普遍应用的诊疗模式而言,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体现的“病脉证并治”诊疗思维模式临床的应用价值更大.
推荐文章
基于《伤寒杂病论》结胸证探析胸痹证治规律
《伤寒杂病论》
结胸证
胸痹
证治规律
《伤寒论》辨病审证的原创性思维
原创性思维
伤寒论
辨病审证
现代"辨证论治"与张仲景"辨病脉证并治"的思辨模式
辨病脉证并治
辨证论治
思辨模式
脉学
《伤寒杂病论》针灸治疗特色
针灸
《伤寒杂病论》
六经病
经络
张仲景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伤寒杂病论》“病脉证并治”诊疗思维模式临床应用
来源期刊 河南中医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病脉证并治” 诊疗思维模式 脉象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年,卷(期) 2017,(6) 所属期刊栏目 张仲景学术思想探讨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940-942
页数 3页 分类号 R222.2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6367/j.issn.1003-5028.2017.06.0330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陈晓辉 35 57 4.0 5.0
2 张晓艳 20 30 3.0 4.0
3 蔡超产 5 17 3.0 4.0
4 孙鸿昌 14 13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1)
共引文献  (28)
参考文献  (1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14)
二级引证文献  (3)
1999(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8(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20(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病脉证并治”
诊疗思维模式
脉象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河南中医
月刊
1003-5028
41-1114/R
大16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东路1号
36-40
197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6776
总下载数(次)
13
总被引数(次)
7874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