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研究山西东南部复播玉米高产模式.[方法]开展玉米品种试验、密度试验和播期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主要农艺性状表现进行比较.[结果]泉玉2号、德美亚1号、Kxw116、科早玉3号增产潜力大,丰产性好,较适合采用小麦套种玉米的栽培形式.最适宜的种植密度为8.25万株/hm2,单产达7670.5 kg/hm2.随播种期的推迟,玉米籽粒重和产量呈减少趋势,最佳播期为5月25日—6月5日.[结论]该研究为玉米生产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促进玉米生产持续发展.
推荐文章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山西组沉积特征
沉积模式
沉积特征
三角洲前缘
山西组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
山西东南部气温和降水极值研究
年极端最高气温
年极端最低气温
年极端降水量
时空分布
倾向率
突变
山西
山西东南部水电自供区系统网架构建方案探讨
水电自供区
输变电系统
网架设计
小水电
陕北东南部区域榆单9号玉米种植密度试验
玉米
榆单9号
种植密度
产量
陕北东南部区域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山西东南部复播玉米高产模式研究
来源期刊 安徽农业科学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复播玉米 高产 模式
年,卷(期) 2017,(27) 所属期刊栏目 农艺·园艺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5-37
页数 3页 分类号 S35
字数 2794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连培红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 25 74 5.0 6.0
2 张文忠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 27 104 5.0 9.0
3 王慧慧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 11 17 2.0 4.0
4 芦明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 12 20 2.0 4.0
5 申海斌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 9 17 2.0 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6)
共引文献  (26)
参考文献  (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复播玉米
高产
模式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安徽农业科学
半月刊
0517-6611
34-1076/S
大16开
安徽省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
26-20
196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78281
总下载数(次)
236
总被引数(次)
436536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