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三种不同手术切口位置对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患者裸眼视力、角膜散光度和手术源散光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346例(356眼)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接受IOL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手术切口位置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三组,其中A组患者115例(117眼),均选择颞上方角巩膜缘切口(右眼10点半位置、左眼1点半位置);B组患者117例(123眼),均选择颞上方巩膜切口(右眼10点半、左眼1点半,角巩膜缘后1 mm处);C组患者114例(116眼),均选择于最大角膜屈光度子午线方位做角巩膜缘切口联合对侧角膜缘穿透性切口.分别于术后3 d、术后7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检测患者的裸眼视力、角膜散光度.并采用Vector矢量分析法计算患者的手术源性散光.结果 与术前相比,术后3 d、术后7 d、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三组患者的裸眼视力均呈明显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三组患者手术前、术后3 d和术后7 d的裸眼视力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个月以及术后3个月C组的裸眼视力最高,B组次之,A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术前、术后3 d及术后7 d三组患者的角膜散光度呈升高趋势,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三组患者的角膜散光度呈显著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术前三组患者的角膜散光度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术后7 d、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A组的角膜散光度最高,B组次之,C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术后3 d、术后7 d、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B、C组的手术源散光度变化情况均呈显著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A组的手术源散光度变化情况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术后7 d、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A组的手术源散光度最高,B组次之,C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IOL植入术选择最大角膜屈光度子午线方位做角巩膜缘切口联合对侧角膜缘穿透性切口能明显矫正患者的术前角膜散光度,降低手术源散光度,术后视力恢复明显较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