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前,关于高寒草甸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沿海拔梯度的分布规律并无一致性结论[1],主要包括五种分布规律,即负相关、中间高度膨胀、中等海拔高度较低、正相关和无关[2-3],其中中间高度膨胀理论公认度最高.刘哲等[4]在分析3 300 ~3 800,4 100 ~4 300 m高寒草甸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变化时指出,随着海拔的升高,地上生物量线性降低,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物种丰富度都呈单峰曲线,在中间海拔最大;而Pielou指数呈线性增加.同样,卢慧等[4]在分析3 200~4 800 m海拔梯度下高寒草甸植物多样性指出,随着海拔降低,高寒草甸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均呈“单峰”变化,但均匀度指数逐渐升高.同样的结论在孙海群等[5]的研究中也有报道.然而,在海拔3 800~4 400,3 300~3 800,2 400~3 300 m,地上生物量的变化并不一致,在海拔3 800~4400m高寒草甸,随着海拔的增加,地上生物量有的呈线性降低[6],也有呈“V”型变化的趋势[7];在海拔2400~3 300 m的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则呈“钟型”变化趋势[8];在海拔3 300~3 900 m的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则呈线性负相关[1].显然,在不同海拔梯度,高寒草甸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变化尚无一致性规律.鉴于此,试验分析了海拔3800~4400m的高寒草甸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变化规律,以期为分析植物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空间格局和草地恢复提供数据支撑,现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