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该文对近年来颈性眩晕发病机制的研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中医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在肝脾肾,标实以风、火、痰、瘀为多见.西医认为颈性眩晕的发病主要由椎动脉自身、机械性压迫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影响前庭平衡器官血供所致.本文总结发病机制进展,以期为颈性眩晕的诊治提供基础.
推荐文章
对颈源性眩晕发病机制的一些思考
颈源性眩晕
前庭系统
视觉系统
本体感受系统
颈性眩晕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颈性眩晕
传统医学
现代医学
发病机制
治疗方法
颈源性眩晕的诊疗进展
颈源性眩晕
椎动脉
理筋
整脊
颈部疼痛在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颈性眩晕
椎动脉型颈椎病
交感神经
甲醛
颈部疼痛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颈性眩晕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来源期刊 中医临床研究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颈性眩晕 发病机制 综述
年,卷(期) 2017,(18) 所属期刊栏目 虚证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15-117
页数 3页 分类号 R255.3
字数 3201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4-7860.2017.18.05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苏日亮 2 17 2.0 2.0
2 鲍燕 4 21 2.0 4.0
3 颜娜 2 14 2.0 2.0
4 相宏杰 1 10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83)
共引文献  (90)
参考文献  (1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0)
同被引文献  (53)
二级引证文献  (7)
19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2(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3(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4(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5(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6(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7(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0(11)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8)
2011(6)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7)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1)
2020(9)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6)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颈性眩晕
发病机制
综述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医临床研究
旬刊
1674-7860
11-5895/R
16开
北京市昌平区102218-59信箱
200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5783
总下载数(次)
17
总被引数(次)
86836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