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提出采用光反馈光腔衰荡技术同时测量高反膜的S(垂直于入射平面)和P(在入射平面内)偏振反射率的方法,通过将一束具有一定偏振比、光强方波调制的偏振光入射到衰荡腔中,在调制方波下降沿记录从衰荡腔腔镜透射的光腔衰荡信号,通过双指数拟合得到S、P相应的衰荡时间,从而计算得到高反膜S、P偏振光的反射率.与采用纯S(P)光测量得到的偏振反射率相比,S和P偏振反射率偏差分别仅为1 ppm和15 ppm,证明了同时测量结果的正确性.与传统光腔衰荡测量高反膜偏振反射率方法相比,该测量方法装置简单,操作方便,测量更快速.
推荐文章
光腔衰荡法的单波长反射率测量实验研究
光学测量
反射率
光腔衰荡
测量精度
失调
共焦腔
用光腔衰荡技术测量镜片的反射率
光腔衰荡光谱技术(CRDS)
反射率
衰荡时间
直腔
折叠腔
相移光腔衰荡高反射率测量中的拟合方法
相移光腔衰荡
高反射率
均方差
衰荡时间
响应时间
腔衰荡法四腔镜反射率及腔内吸收测量
腔衰荡
反射率
镜片
吸收测量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光反馈光腔衰荡技术同时测量高反膜S和P偏振反射率
来源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半导体激光 高反膜 测量 光反馈光腔衰荡 偏振光反射率
年,卷(期) 2018,(2) 所属期刊栏目 光电子学工程与应用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07-310
页数 4页 分类号 TN247
字数 2039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1-0548.2018.02.02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亚非 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 60 319 10.0 13.0
2 崔浩 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 11 33 3.0 5.0
3 高椿明 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 40 167 7.0 10.0
4 王静 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 35 120 7.0 9.0
5 李斌成 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 11 31 3.0 5.0
6 肖石磊 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 2 2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5)
共引文献  (15)
参考文献  (1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0(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半导体激光
高反膜
测量
光反馈光腔衰荡
偏振光反射率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双月刊
1001-0548
51-1207/T
大16开
成都市成华区建设北路二段四号
62-34
195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185
总下载数(次)
13
总被引数(次)
36111
论文1v1指导